【農機網 地方農機】 為了有效控制糧食作物病蟲草危害,保障上海市糧食作物生產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病蟲草造成的危害損失,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目標,近日,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印發了《2021年上海市“蟲口奪糧”保豐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指出,根據上海市主要病蟲近年發生持點,結合耕作制度、越冬蟲源基數、天氣趨勢預報等綜合分析,預計2021年本市草地貪夜蛾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萬畝次;水稻病蟲害總體發生趨勢為偏重至大發生(4~5級),發生程度與2020年相當,發生總面積560萬畝次左右。其中,稻縱卷葉螟偏重至大發生,預計發生面積350萬畝次;稻飛虱偏重至大發生,發生面積650萬畝次,褐飛虱320萬畝次,白背飛虱130萬畝次,灰飛虱200萬畝次;紋枯病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為125萬畝;稻瘟病中等至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30萬畝;惡苗病自然發生程度中等,發生面積100萬畝;穗期病害自然發生程度為中等至偏重;稻田草害偏重至大發生(4~5級),呈加重趨勢。
防控要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抓住重點區域、關鍵時節,贏得糧食豐收主動權。重點做好草地貪夜蛾、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大螟、稻瘟病、紋枯病、惡苗病、稻曲病、穗腐病、稻田雜草等病蟲草害的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處置率100%,壓低過境蟲源基數,減輕重點防范區域的防控壓力,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發生區域不大面積連片成災。水稻“兩遷”害蟲防控處置率100%,病蟲害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40%以上,專業化防治覆蓋率43%以上。
《實施方案》提出以下四項重點工作:
(一)做實監測和預報預警
做好病蟲害的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和有效防控的前提與基礎。按照農業農村部“早謀劃、早預警”的要求,優化監測措施,加強監測力度。監測常發性病蟲害要充分發揮全市9個區域站和37個監測點的作用,通過定點監測、系統調查和面上普查以及室內飼養觀察等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病蟲害的監測和趨勢分析預警。對草地貪夜蛾等新發生病蟲害,在上年監測網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監測手段,密織監測網點。從3月中旬開始,將草地貪夜蛾性誘監測布置到位,啟動高空測報燈和常規測報燈等監測設施設備,開展全面監控,并繼續執行今年首發現當日報、發生區周報制度。
(二)積極推進專業化防治服務
將專業防治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工作作為農業農村工作中的重點工作之一,狠抓落實,積極推進,切實推進上海市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提升上海市植保社會化服務能力。一是加強對服務組織的規范和管理,為服務組織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和相應服務。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整合現有資源,形成合力。二是挖掘典型,總結、提煉典型經驗,完善上海市農業發展的專業化組織與服務模式。采取示范展示、觀摩培訓、媒體報道、創先評優等多種方式,加大對典型服務模式的推廣和宣傳。三是培育專業化防治服務的消費及服務市場,提高對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的認知度與關注度。讓參與農民和服務企業體驗到病蟲害防治專業化防治服務的實效,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企業投入專業化服務的信心。
(三)提升綠色防控覆蓋率和質量
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力度,穩步提升綠色防控覆蓋率和質量,助力全市化學農藥的零增長。一是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分解指標,確保高質量完成全市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面積。二是加強技術指導,落實各項措施,實現化學農藥施用次數和用量的減少。以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評價指標與統計方法(試行)》及上海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基本要求》等為標準,加強綠色防控評價和考核,切實提升綠色防控質量和防控的效益。三是打造典型示范區,選擇適合當地的技術方案進行核心示范,展示綠色防控技術和成果,擴大對周邊農戶的影響力。
(四)切實做好科學安全用藥指導和培訓
根據病蟲害發生趨勢和特點,優化病蟲害防控藥劑品種結構,加強科學安全用藥指導。按照農業農村部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部署和要求,開展安全用藥培訓和宣傳。圍繞農藥使用減量目標、
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綠色食品認證要求,加強高效藥劑的引進、試驗篩選和示范。加強常用藥劑藥械的效果監測和安全性評估,加大對高效低風險農藥的推廣,提高施藥效率和農藥利用率,繼續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增效。逐級普查統計和抽樣定點調查相結合,做好全市農藥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
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