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保護性耕作是一項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的情況下進行免(少)耕播種,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深入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爭取中央財政作業補助資金7.99億元,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33個實施旗縣累計實施保護性耕作1936.4萬畝次,連續4年超額完成農業農村部下達的任務面積。
強化組織推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納入黨委一號文件、《關于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實施方案》等重點內容,定期督辦。自治區農牧廳聯合財政廳及時印發2023年度實施方案,明確全年重點任務,指導各地有序開展工作。
強化政策協同。2023年安排東部四盟市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近11億元,占資金總量的64%以上,優先滿足保護性耕作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需求。下達東部四盟市耕地深松作業補助資金1.74億元,占資金總量的77.5%,全力保障東部四盟市耕地深松資金需求。
強化技術應用。及時印發《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引》,在東部四盟市主推秸稈少量覆蓋免少耕播種、秸稈部分覆蓋免少耕播種和秸稈全量覆蓋免少耕播種3種技術模式,實行差異化補助,做到高質多補。向社會發布保護性耕作“扎賚特模式”“額爾古納模式”,明確秸稈覆蓋、播前處理、免耕播種、機械收獲等關鍵環節核心技術要求,指導各地規范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
示范引領到位。嚴格基地建設標準,擇優選擇實施主體打造縣、鄉、村級高標準應用基地160個。實行自治區、盟市、旗縣專家組包聯基地做法,實行“1+1+2”技術指導方式,自治區專家組成員先后10余次赴高標準應用基地進行指導,對秸稈覆蓋、機具保障、作業質量、效果監測等工作進行實地踏查,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確保保護性耕作規范高效實施。
裝備支撐到位。堅持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兩端發力,推動區內相關企業完成高速
免耕播種機創制,投向市場。舉辦全區保護性耕作現場演示活動,集中推廣區內外先進適用高性能免耕
播種機,擴大應用范圍。將參與作業的免耕播種機全部安裝遠程監測設備,春播期間落實免耕播種機1.3萬余臺、實施主體7358個,保障保護性耕作任務順利完成。
監管督導到位。聚焦關鍵農時,自治區農牧廳調研指導組多次赴東部四盟市進行實地踏查,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確保保護性耕作工作有序推進。實行春耕前“半月調度”制度,春播期間“周調度”制度,重要節點“日調度”制度,及時跟蹤保護性耕作工作進展,指導各地扎實有序推進工作。
宣傳培訓到位。通過專題培訓、現場演示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實施主體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到位率和機具操作水平,全年累計召開現場演示會51次,舉辦培訓班130期,培訓技術人員、農機手1.18萬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8.2萬冊。東部四盟市34個實施旗縣對集中實施區域鄉(鎮)主管農業負責同志、村兩委負責同志開展技術培訓和政策宣講活動71次,進一步增強基層干部組織實施保護性耕作的信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