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 對于糧食安全問題,上期我們提到,我國口糧產量及保有量是有保證的,結構性短缺是我國糧食安全目前的重要問題,如大豆問題。
大豆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是全球大豆第一消費國,每年約消耗一億噸大豆,主要用作食用油、豆制品及動物飼料。但我國大豆自給率不高,不足15%,所以高度依賴進口。國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進口大豆9651萬噸,占世界大豆總出口量的59.68%,占國內大豆總消費量的82.77%。大豆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和巴西,2021年進口大豆的60%來自巴西,美國大豆占33%。
那么為何國內大豆供需缺口如此之大?
一方面,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殖業迅速發展,大豆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除居民消費的大豆食用油及豆制品外,大豆壓榨后的豆粕是動物飼料的重要來源,在動物養殖中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大豆的直接制品還是喂養豆粕后的畜禽產品,對大豆的需求都在增長。大豆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剛性需求。
另一方面,國內大豆產量一直不高。種植面積和單產量都非常有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6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是1.12億畝,2021年增加到1.26億畝。單產量方面,據了解,大豆的單產僅相當于玉米和小麥的三分之一、稻谷的四分之一,糧食主產省沒有發展大豆生產的內生動力,也就是和三大主糧相比,種植大豆的收益較低,農民不愿意種植大豆。所以多年來國內大豆的總產量一直沒有較大提升。
當前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大豆自給率較為緊迫。“十三五”時期,國家實施了大豆振興計劃;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了“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重點支持糧食烘干、履帶式作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油菜籽收獲等農機,推廣大型復合智能農機”。可以看出,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舉措。
擴種大豆,可以說是今年的政治任務。如何在不減少其他作物尤其是主糧作物種植面積的情況下增加大豆面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很好的解決辦法之一。整體來說,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采用大豆帶與玉米帶間作套種,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邊行優勢,擴大低位作物空間,實現作物協同共生、一季雙收、年際間交替輪作,可有效解決玉米、大豆爭地問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改單一作物種植為高低作物搭配間作、改等行種植為大小壟種植,充分發揮邊行優勢,實現玉米產量基本不減、增收一季大豆,是傳統間套種技術的創新發展。該模式集成了品種搭配、擴行縮株、營養調控、減量施肥、綠色防控、封閉除草、機播機收等關鍵技術,集高效輪作、綠色增收、提質增效三位一體,實現了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機具)和示范推廣的有機結合,為擴大大豆種植、提高大豆產能開辟了新的技術路徑。今年,農業農村部將在全國16個省份推廣該模式1500萬畝以上。
此外,為提高農民大豆種植積極性,面向大豆主產區實施生產者補貼政策是重要舉措。目前部分省份已出臺了具體的補貼標準,如內蒙古明確擴大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差額,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降低玉米生產者補貼,擴大補貼差額,充分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確保完成擴種大豆任務。2022年內蒙古從國家補助額度中再集中調劑5%的資金,用于支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油菜生產、重點區域減肥增糧,各盟市、旗縣不得再進行調劑。2022年對內蒙古下達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給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補貼范圍嚴格限定在內蒙古下達任務量范圍內,補貼標準為150元/畝。同時,大豆主要種植省份也已將相關配套機具納入了農機補貼范圍,進一步提升大豆生產機械化水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