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保障糧食安全,多措并舉提高我國耕地質量

2021-09-13 16:43:46 來源:農機網整理發布 閱讀量:33705 評論

  【農機網 熱點關注】 近日,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第0566號(農業水利類047號)提案的答復,針對“提高耕地質量,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提案作出了回復。
 

 

  關于完善耕地質量保護政策,農業農村部表示,“十三五”以來,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政策制度不斷完善。一是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評價與監督考核。2016年,推動出臺《耕地質量等級》(GB/T33469–2016),發布《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規范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工作。加快構建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現已建成國家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1344個,省、市、縣監測點1.8萬個。先后開展2輪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并以農業農村部公報形式發布2014年、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相關工作已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進一步壓實地方耕地保護責任。二是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自2016年啟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以來,試點規模不斷擴大,區域范圍不斷拓展,成效逐步顯現,初步探索了有效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框架。2021年,中央財政繼續支持試點工作,擴大輪作、減少休耕,在東北等地區擴大玉米、穩定大豆的種植面積,在長江流域鞏固雙季稻的種植面積,在南方地區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在東北、西北等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花生等油料生產;休耕主要在河北、黑龍江、新疆地下水超采區實施。三是通過農業補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2016年,中央財政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一項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2020年,中央財政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繼續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1204.85億元,全部直補到戶。此外,通過農業發展資金項目和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項目,還支持地方組織農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科學施肥用藥等措施,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四是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貫徹落實《土地管理法》和中央要求,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全面實行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堅決糾正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問題。對新補充耕地難以達到占用耕地質量或水田的,支持各地通過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將旱地改造為水田的方式,實現耕地占補總體質量相當、水田不減少。針對一些地方補充耕地項目存在虛假、流于形式的問題,強化補充耕地監督核實,2018年以來先后3次開展補充耕地集中核查,全面整改核減不實問題。建立補充耕地公開制度,將補充耕地項目與地塊信息向社會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關于著力培肥地力,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耕地質量提升與土壤培肥相關工作。一是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在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縣協同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引導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科學施肥技術服務,支持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新技術新產品,著力解決化肥使用過量、利用率不高的突出問題。繼續做好取土化驗、田間試驗、配方制定發布、測土配方施肥數據成果開發應用等基礎性工作。二是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在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華南地區等南方糧食主產區的嚴重酸化區域開展酸化耕地治理試驗示范,在西北灌溉區、濱海地區和松嫩平原西部等鹽堿地集中分布區開展鹽堿耕地治理試驗示范,研究制定退化耕地治理綜合防治技術模式,因地制宜推廣應用,實現防與治結合,提升耕地質量。三是實施生產障礙耕地治理。在西南、華南等地區,針對不同耕地生產障礙程度,結合作物品種、耕作習慣等,因地制宜采取品種替代、水肥調控、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克服農產品產地環境障礙,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四是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秸稈還田等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提升耕地地力。
 
  關于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深入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定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部署,根據各地土壤污染程度和空間分布情況,指導地方將耕地劃分為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三類。在輕中度污染耕地推廣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等安全利用措施,嚴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推行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到2020年底,全國31個省份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落實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面積5700多萬畝,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二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2019年起,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實施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在長江經濟帶中西部8個省(市)53個縣開展項目建設,按照整縣推進、綜合治理的思路,統籌推進種植、畜禽水產養殖和農業廢棄物污染治理,全面加強污染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推動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管控機制,有效推進了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三是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完善農肥料等登記管理制度,推廣應用緩釋肥、水溶肥和等。強化農膜準入管理,大力推進標準地膜應用,組織開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防治農田“白色污染”。組織開展商品有機肥料等農資的質量監督抽查,嚴厲查處不合格產品,防止農資產品損害耕地質量。
 
  關于加強重大科技攻關,科技部高度重視耕地質量提升科技攻關工作。“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署了“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化學肥料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等重點專項,組織實施了農業廢棄物高效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發、地膜回收與利用體系研發、土壤氮磷流失綜合防控技術與產品研發、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精準施藥施肥技術及智能化裝備研發等相關項目,研發了一系列適應我國不同區域、不同種植模式的耕地改良技術、產品及裝備。到“十三五”末,項目示范區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降低30%以上、耕地重金屬有效性降低50%以上,農業有機廢棄物無害化消納利用率達到95%,區域耕地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共同抓好“農業面源、重金屬污染和綠色投入品研發”“北方干旱半干旱與南方紅黃壤等中低產田能力提升科技創新”“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等重點專項實施,聚焦耕地質量問題,持續開展科技攻關,為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此外,將探索組織構建創新平臺,積極引導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圍繞耕地這個“要害”和糧食安全這一“主線”,加強基礎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研發與重大產品研制,形成科技創新合力。
 
  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