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為進一步加強典型黑土區耕地保護,持續提高糧食穩產增產能力,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在典型黑土區22個重點縣(市、區)劃定黑土區耕地保護區,總面積不低于2500萬畝,連續5年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綜合措施進行保護。
2021年,建設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含標準化示范-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120萬畝),治理侵蝕溝229條,實施保護性耕作等秸稈還田2000萬畝和“有機肥+深翻還田”500萬畝。
到2025年,累計新建高標準農田1240萬畝以上(含標準化示范-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面積600萬畝),治理侵蝕溝1120條,實施保護性耕作等秸稈還田1億畝次和“有機肥+深翻還田”2500萬畝,實現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g/kg,旱田、水田耕作層分別平均達到30厘米和20厘米以上,耕地“變薄、變瘦、變硬”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防治取得初步成效,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方案實施內容包括:
(一)突出抓好秸稈還田。在適宜區域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對保護性耕作農機具優先補貼,支持具備條件的縣(市、區)整縣推進,積極建設高標準示范應用基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秸稈深翻還田,優化耕作制度,適宜地區改春整地為秋整地,在旱地采取秋季收獲后實施秸稈機械粉碎翻壓或碎混還田,水田采取秋季收獲時直接秸稈粉碎翻埋還田。
(二)穩步實施有機肥施用。探索有機肥(農家肥)施用補貼政策機制,重點實施“有機肥+深翻還田”為主的綜合技術模式,將有機肥田間貯存和堆漚用地按設施農業用地管理。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種養循環農業,開展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堆漚腐熟和就地就近施用。探索有機肥與微生物肥料配合施用,提高土壤肥力。
(三)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突出“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重點實施農田土地平整、田間機耕路、灌排渠道、岸坡防護、溝道治理、農田電網等綜合設施建設。加快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打造一批高產穩產、綠色生態、適宜全程機械化作業、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樣板。
(四)持續強化農田水土保持。開展侵蝕溝綜合治理,采取修建谷坊、溝頭防護、截水溝、溝道灘岸防護、支毛溝治理及相關林草措施,遏制侵蝕溝道發展。開展坡耕地綜合治理,重點推行“二改一修”建設,對坡度6度以下漫川漫崗耕地推行保土耕作和等高改壟,種植地埂生物籬帶;對坡度6度以上坡地區域,修筑等高U型溝,種植灌木防沖帶;對溝毀耕地實施“一修”,修筑滲井、秸稈填埋溝道、上層覆土,恢復墾殖。
(五)積極抓好農田環境治理。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每年采集測試土壤樣本,到2025年,重點縣(市、區)項目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化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健康栽培等綠色防控技術及高效低風險農藥,到2025年,農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開展鹽堿地改良示范,在西部地區選擇3個縣(市、區)建設鹽堿化土壤改良治理示范區,綜合應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改良措施,探索治理修復綜合技術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降低耕層含鹽量和堿化度,連續實施5年,到2025年底建成示范面積6萬畝。
(六)加快完善農田防護林建設。在不違規占用現有耕地前提下,深入實施中西部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工程。對防護功能低下的退化防護林帶進行修復改造,逐步提高質量,增強防護效能。對生理成過熟林帶進行采伐更新,建設新一代防護林,調整優化防護林網結構,形成完備的農田防護林體系。2021年完成退化林帶修復改造1.9萬畝、成過熟林帶采伐更新1.2萬畝,到2025年累計完成退化林帶修復改造8萬畝、成過熟林帶采伐更新5萬畝。
(七)著力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加快構建成熟、完善的耕地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和調查點,依托科研教學單位,分類型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期監測研究站。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技術和遙感技術等現代化手段,構建多源數據監測體系,針對耕地質量穩定性指標、易變性指標,科學分析耕地質量變化趨勢。探索建立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效果第三方評價機制,對項目區開展執行期和任務完成時的數量和質量評價,監測工程實施效果。
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吉林省政府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