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政策與標準】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甘肅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農業機械化工作部署要求,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特制訂《甘肅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甘肅省農機化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1.88%。其中機耕水平86.27%、機播水平48.98%、機收水平42.26%。總體進入以機械作業為主導的新階段,并向農機化發展的高級階段邁進。其中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8.8%、67.7%和59.7%,創建16個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及1個示范市。丘陵山區機械化持續快速發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6.9%。
“十三五”期間,組織研發特色產業配套機具100多種,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組織開展農機推廣鑒定687項及農機專項鑒定11項,制定發布農機化地方標準35項;示范推廣各類新機具27.9萬臺,組織召開全省性機械化現場演示觀摩活動30場次,培訓各類農機實用人員26萬人次;投入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資金4.4億元,實施深松整地面積2300萬畝,農機作業信息遠程監測率達到90%以上。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600萬千瓦以上,農機具配置結構趨于合理,農機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機裝備使用效率顯著提升,農機對農業綠色發展支撐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裝備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效果,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進一步融合, 農機數據安全和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具體指標為: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河西灌區及隴東旱塬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6%。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分別達到48%以上。農業機械化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基本形成,農機服務總收入持續增長,特色適用農機裝備產品和技術供給基本滿足需要,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時期。
展望2035年,全省農業機械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糧食作物生產實現全過程機械化,特色優勢經濟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畜禽養殖、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躍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促進農產品增值能力顯著增強,“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應用于農業機械化管理、作業監測與服務,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全覆蓋,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該規劃提出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具體舉措如下:
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 :圍繞制種玉米去雄收獲、隴南山地小麥收獲烘干、丘陵山區玉米和馬鈴薯機種機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小雜糧收獲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推進適用機具研發,提高機具適應性、可靠性,強化機械、栽培、品種集成配套,加強試驗示范,總結推廣適宜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對糧食作物關鍵薄弱環節機具實施累加補貼。到2025年,玉米種植
收獲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0%和60%,制種
玉米收獲機械化率達到50%,馬鈴薯種植收獲機械化率均達到53%以上,小雜糧收獲水平顯著提升。
推進糧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減損提質 :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將減少糧食作物機收損耗浪費工作常態化,推動降低糧食生產各環節損耗浪費。加大排種漏播監測裝置試驗研究,提高精密
排種器的播種質量。開展精量播種裝備技術集成示范,從精量播種入手,降低種子播種量,減少種子浪費。加強糧食作物在用播種機、收獲機質量調查和作業機具田間測評選型,引領企業改進播種、收獲機械產品性能。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鼓勵農民購置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收獲機械。完善糧食作物精量機播、機收減損作業標準和操作規范,引導農戶適時擇機作業。多形式開展機播機收操作技能大賽、作業能手評選,提高機手規范化操作、標準化作業的意識、能力和水平。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注重提高機具技術狀態,促進作業有序高效,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構建糧食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體系 :加快宜機化糧食品種示范推廣,推進良種良機協同。深入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探索適合不同作物、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形成高效機械化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加快種子處理、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等環節與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推動建立健全區域化、標準化的高質量糧食機械化生產體系。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農業機械化管理司。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