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4月6日,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等相關部門和湖北工業大學農機學院、省農機研究院、省農機鑒定站專家領導組建的調研組來到十堰市房縣,開展“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產推用一體化推進”專題調研工作。
湖北工業大學農機學院副院長馮天玉指出此次調研的目的是通過專題調研,認真分析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的產研推用等情況,研究提出持續增強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保障供給,加快提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政策措施建議,以加快實現全省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切實補齊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短板。
省調研組圍繞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情況,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情況,農機裝備研發創新情況和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情況4個方面展開調研工作。調研對象為丘陵山區農機裝備整機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農機科研單位、基層農機管理部門,農機推廣機構及應用主體。調研組在市調研組的陪同下先后到化龍堰鎮上灣村設施養魚基地、門古寺鎮獅子巖村中藥材示范基地調研農機設施建設和使用情況。在都全農機銷售公司參觀了機具及維修售后車間,詢問了解了本地主打農用機械及群眾迫切需要的實用農機。在康盛和勝利兩家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調研農機應用情況,并在勝利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培訓教室召開座談會。
馮明玉表示:通過調研和考察,房縣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較好,能夠作為丘陵山區的典型代表。當地七大產業鏈發展的政策好,成績突出。但全過程的農機化水平還不高,存在著一些短板弱項。有些技術和機具應用比較成熟,但因地理條件和其他因素影響仍需進一步提檔升級,還有一些產業的個別環節,存在著嚴重的短板,如中藥材的育、種和收獲等機械化率低,這是此次調研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后丘陵山區產研推用努力的方向。
座談會上,與會代表也紛紛暢所欲言,為解決丘陵山區農機化短板弱項,推進農機現代化進程建言獻策。十堰市農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光輝,房縣農機服務中心主任付長飛、副主任夏濤3人代表基層農機管理機構發言,表示丘陵山區受地形限制,大型農機具需求較少,小型農機具需求較多,但補貼較低。同時,部分便于丘陵山區產業發展的大型成套設施未被納入本省的補貼目錄,不利于鄉村振興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房縣農機推廣站負責人孫軍表示:以玉米為例,全縣18萬畝玉米,大多數種在坡地上,其機播、機收都存在困難,適用機具少,價格還高。基層農機的推廣體系建設缺經費、平臺和手段,推廣人員知識更新滯后,不利于新型農機具和新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房縣勝利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朱勝利代表應用主體指出四個影響鄉村農機化發展的因素:一是農村務農的越來越少,合作社流轉了大部分土地,但是農機操作人員少,高素質農民人才嚴重不足。二是農機農藝融合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在農作物育和播這些前沿環節上未進行機械化考慮和設計,大大增加了后期機收的難度。三是在推廣模式和農機具的研發上,對丘陵山區特色產業的配套機械選擇較少。四是機械化作業配套的機耕路、高標準農田等滯后于機械化發展速度。
馮明玉和與會人員分別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對部分問題進行了專業的解答,他表示將會帶著這些問題和好的建議,與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進行匯報溝通,依托全省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和農機制造企業,構建丘陵山區農機裝備創新研發平臺,加快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縮小與平原地區的差距。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