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十三五”期間,在國家和自治區的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種植業克服市場波動和各種災害等不利因素,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糧食產能穩步提升,油料和經濟作物穩定發展,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全區糧食總產量持續三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2020年糧食產量732.8億斤,實現“十七連豐”,穩居全國第8位,奠定了高位增產的堅實基礎。
其中,設施裝備和科技支撐持續增強。全區劃定6494.9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高標準農田4125萬畝,全區高效節水面積達到2826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優質專用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建設了“看禾選種”平臺,種植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以上。
為引導各地加快種植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明確全區種植業發展目標、重點方向、重要布局、重大任務,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辦公室發布《“十四五”內蒙古自治區種植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聚集重點任務,加強統籌協調,突出政策引導,著力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糧食和大豆油料綜合生產能力,多樣化發展經濟作物,推動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內蒙古自治區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多項主要任務,其中提出創新技術裝備:集成整地、播種、管理、收獲全環節高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糧食標準化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全面推行“四控”技術,探索應用智慧農業技術,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增資,以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和信息化融合為重點,加大配套技術和實用高效農機裝備應用,推廣宜機收專用品種和栽培技術模式,推進各環節機具裝備的組裝協同,促進良種良法良機配套,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玉米籽粒機收、糧食產地烘干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持續推進糧食機收減損。
同時,還提出提高大豆和油料綜合產能。
挖掘種植潛力:發揮生產者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引導農民擴種大豆油料、利用耕地輪作項目,推進玉米、雜糧雜豆、馬鈴薯等和大豆輪作、油菜和小麥等輪作倒茬。在適宜區域利用間套復種特別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挖掘大豆油料種植潛力。
建設高標準生產基地:在大豆油料主產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區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配套設施。因地制宜實施土壤培肥措施,提高土壤對大豆油料作物產量的貢獻率。
推進標準化生產:充分發揮內蒙古大豆油菜種植規模大、產區集中、規模化經營程度高的優勢,以呼倫貝爾樂、興安盟為重點,培育一批大豆和油料規模化、專業化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扶持一批代耕代管、代收代儲等全過程托管或多環節托管和專業化服務組織。引導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依托種植、社會化和產業化項目支持,建設標準化的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百畝攻關田、千畝示范方、萬畝創建片”,開展大豆油料作物高產高效技術示范展示,推進大豆油料的標準化生產。
推動種業發展:一是建設良種繁育基地。依托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增加繁育基地建設數量、擴大建設規模。鼓勵科研院所和種業公司開展聯合育種,加快大豆提純擴繁,提高大豆良種供應能力。二是依托種業振興行動,搭建看禾選種平臺,在大豆油料主產區,收集展示篩選一批適應不同生態類型、不同技術模式的優質高產品種。三是強化生物育種試點的組織管理工作,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步伐。
強化產業綜合開發。以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大豆主產旗市為重點,打造現代大豆產業園、產業集群和產業強鎮,培育規模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龍頭企業,提升內蒙古大豆就地加工轉化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