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秸稈還田利與弊

2022-12-02 09:44:07 來源:江蘇省農機推廣站 閱讀量:18476 評論

  【農機網 熱點關注】經過多年的努力,秸稈還田工作已經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秸稈還田的優點。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能放大他缺點,但也要認識他的不足。現在,有些地區要求的時間內焚燒,但大部分區域仍禁焚,我們就秸稈還田的利弊做一下分析,并提出方法解決短缺項,更好的貫徹落實國家推廣秸稈還田的大要求。
 
  (一)秸稈還田的利:
 
  1.降低勞動強度。
 
  從人工收割到半機械化,再到現在的機械化作業,簡化了太多工序,農民真正從土地當中解放了出來,只是在種、管、收各個環節中充當了指揮者的身份。秸稈還田就是農業自動化的一種體現,便利性的提高,勞動強度的降低,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入城鎮務工,部分人員只是在農忙時節抽取時間輔助生產。
 
  2.補充土壤養分。
 
  作物秸稈含有一定的養分和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灰分元素等,既有較多有機質,又有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秸稈還田,使土壤中的有機物有效增加,避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使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相對均衡。秸稈還田具有促進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含量的增加,協調比例失調的矛盾,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
 
  3.促進微生物活動。
 
  土壤微生物在整個農業生態鏈中具有分解土壤有機質和凈化土壤的作用。有機物的合成由植物葉綠素來完成,由土壤微生物來完成有機物的分解工作。秸稈還田給土壤微生物增添了大量物質源,各類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也相應增加。這就促進了對有機物質的分解和礦物質養分的轉化,使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元素增加,土壤養分的有效性也有所提高。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后產生的纖維素、木質素、多糖和腐殖酸等黑色膠體物,具有粘結土粒的能力,同黏土礦物形成有機與無機的復合體,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構,使土壤容量減輕,增加土壤中水、肥、氣、熱的協調能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通過秸稈還田,能有效改良土壤、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秸稈還田能改善植株性狀,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土壤性狀,增加團粒結構等優點。
 
  4.減少化肥使用量。
 
  農業發達國家都很注重施肥結構,如美國農業化肥的施用量一直控制在總施肥量的1/3以內,加拿大、美國為降低施肥量,大部分玉米、小麥的秸稈都還田。作物所吸收的氮主要來自土壤中的原有氮素,來自化肥的僅占23%-25%。這說明即使施用化肥,土壤有機物對作物生長仍是非常重要的。秸稈還田的增肥增產作用顯著,一般可增產5%-10%,是促進農業穩產、高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所以,秸稈還田是彌補化肥長期使用缺陷的極好辦法。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原來農村80%的秸稈主要采取燃燒處理,造成污染空氣、影響交通、土壤表層焦化等,有時還引起火災。另外,秸稈隨意處置還會影響農業生態環境。所以秸稈還田有利于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二)秸稈還田的弊:
 
  1.還田量過大,增加成本;
 
  由于秸稈還田量過大或不均勻易發生土壤秸稈還田生物(即秸稈轉化的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所以一般每畝秸稈粉碎翻壓還田不超過300公斤,最多不超過500公斤,否則,會影響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及作物產量。因此在秸稈直接還田時,一般還應適當增施一些氮肥,缺磷的補施磷肥,或者增施一些菌肥,加速秸稈的腐化分解,但這樣又會增加秸稈還田的成本,有時農民也不樂意。
 
  2.土壤間隙大,死苗弱苗;
 
  秸稈翻壓還田后,使土壤變得過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過多,導致跑風,常出現種苗“吊根”情況,甚至出現黃苗、死苗、斷壟等現象。我們應該采取的措施是適時灌水,或用石砣碾壓,使土壤與種子接觸緊密,能夠正常發芽。或者是加大粉碎細度,最好達到3.5厘米以下,但這樣就會增加能耗,加大成本。
 
  3.病原體帶入,風險加大;
 
  秸稈上往往帶有大量病菌和蟲卵,在秸稈粉碎過程中無法殺死,還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蟲害就會直接發生或者越冬來年發生。秸稈還田給地下害蟲帶來了生存的環境和空間,近幾年呈現逐年上升勢頭。一般采取土壤處理及種衣劑拌種進行預防。
 
  秸稈還田是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但若方式方法不當,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首先就是有礙主茬小麥的出苗和苗齊苗壯;如果農田土壤保墑措施再跟不上,還會加速耕層土壤"綠水"的丟失,進而對于冬小麥的創高產不利。可以說,秸稈還田的麥田出苗不齊和苗黃問題是秸稈還田操作不標準,連帶引起小麥播種質量差所造成的。為了避免來年不再產生秸稈還田引起出苗不好和麥苗發黃等問題,對于秸稈直接還田技術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應使用無病健壯的植物秸稈還田,對上茬有病害作物植株盡可能運出農田銷毀,防止傳播病菌,加重下茬作物病害。
 
  2.各類秸稈收割后最好立即耕翻入土,提高土壤墑情,以避免水分損失而不易腐解,在水田上更應注意。秸稈還田后,在腐解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有機酸,在水田中易累積,濃度大時會造成危害。因此在水田水漿管理上應采取"干濕交替、淺水勤灌"的方法,并適時擱田,改善土壤通氣性。
 
  3.要用足夠馬力的機械將秸稈切碎,長度不超過5厘米,耕翻入土深度在20厘米以下,覆土要蓋嚴、鎮壓保墑,既可加速秸稈分解,又不影響播種出苗。這會加大農機操作者的投資,農民要想保障監督落實是關鍵。
 
  4.配合施用氮、磷肥。新鮮的秸稈碳、氮化大,施入田地時,會出現微生物與作物爭肥現象。秸稈在腐熟的過程中,會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養分。在秸稈還田的同時,要配合施用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肥料,補充土壤中的速效養分。
 
  5.提高播種質量。首先要優選種子,對病情嚴重地塊,有針對性的選擇抗病性種子,并采取高效的種衣劑拌種,在根源上減少病害的發生。
 
  6.翻壓時間與水分管理。可邊收割邊耕埋,利用收獲時含水較多,及時耕埋利于腐解。土壤水分狀況是決定麥秸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在水分管理上,對土壤墑情差的,耕翻后應立即灌水;而墑情好的則應鎮壓保墑,促使土壤密實,以利于秸稈吸水分解。冬小麥越冬水的作用對于秸稈還田地塊更加明顯,能有效促進秸稈腐熟、土壤間隙小、小麥根系發達等。
 
  秸稈還田無形中增加了老百姓的種植成本,糧食價格本來不高,因此影響力農民的還田積極性。秸稈還田是國家農業發展趨勢所需,采取有效方式方法規避秸稈還田所帶來的弊病,科學管理農田種植,環保和豐產我們也可以兼得。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