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2007年起,中央財政為農業保險投保農戶提供一定的保費補貼,拉開了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序幕。2021年,中央財政撥付保費補貼333.45億元,帶動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965.18億元,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4.78萬億元。目前,中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最大的國家。
同時,財政部等部門采取多種舉措,不斷加強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管理。今年初,財政部修訂出臺《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優化大宗
農產品保費補貼比例體系和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促進承保機構降本增效,確保農業保險政策精準滴灌。《辦法》提出,農業保險承保機構應當公平、合理擬訂農業保險條款和費率,保險費率應當按照保本微利原則厘定,綜合費用率不高于20%。如今,農業保險“安全網”織得越來越牢,農民面對風險有了底氣。
2021年末,重慶市農業保險覆蓋主要糧食作物486.85萬畝、主要畜牧品種792.87萬頭,為106.15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022年以來,農業保險前5月保費收入4.21億元,保險保障金額268.7億元,賠款金額2.13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7.48 %、20.66%、23.44%。
近日,重慶市財政局修訂出臺《重慶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管理辦法》重點對補貼標準、補貼范圍、保障水平、績效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整優化。
《管理辦法》明確,重慶市農業保險補貼險種分兩大類:一種是中央補貼險種,包括種植業的稻谷、小麥、玉米、油菜、大豆、馬鈴薯、主糧作物(稻谷、玉米)制種等直接物化成本保險;養殖業的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等生產成本保險;林業的公益林、商品林等再植成本保險。
另一種是市級補貼險種,包括柑橘成本保險、生豬收益保險以及稻谷、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補充保險;區縣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每個區縣不超過5個險種;根據我市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市財政局確定的其他險種。
《管理辦法》指出,農業保險補貼險種的保險責任涵蓋我市主要的自然災害、重大病蟲鼠害、動物疾病疫病、意外事故、野生動物毀損等風險;有條件的區縣可穩步探索將價格、產量、氣象等變動因素作為保險責任。承保機構應當公平、合理擬定農業保險條款和費率。保險費率應當按照保本微利原則確定,嚴格控制經營成本,確保綜合費用率不高于20%。
補貼額度方面,《管理辦法》要求,對區縣開展的中央補貼險種,市級財政分類分檔實施差異化補貼,重點體現對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以及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區縣等區縣的支持。對養殖業中奶牛生產成本保險,中央財政、市級財政、養殖戶分別按照50%、30%、20%比例承擔保費。此外,市級財政每年按照不超過本級保費補貼年初預算總額的10%給予區縣績效獎勵。
此外,在補貼資金的管理上?!豆芾磙k法》對區縣財政部門資金管理、預算安排、審核資料、撥付資金等方面提出要求,明確市與區縣補貼資金清算程序和時間安排。在績效管理和監督檢查上。提出建立績效運行、資金執行等動態監控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嚴格保費補貼行為、嚴肅財經紀律等。
另悉,近期重慶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委、重慶銀保監局日前聯合印發通知,要求今年起在萬州、黔江等27個產糧大區(縣)開展稻谷、玉米、馬鈴薯3種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為農戶提供更高水平的風險保障。
完全成本保險包括糧食生產的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總成本,是在補貼直接物化成本保險基礎上的補充和升級,有助于提高主糧作物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據初步統計,全市稻谷、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預計財政補貼保費1.11億元,保額將達到30億元。
該保險責任覆蓋了主要自然災害、重大病蟲鼠害、意外事故和野生動物損毀等風險。稻谷、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金額分別為每畝1100元、1100元、1240元,比原來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每畝增加了500元、500元、640元,保險金額分別增長83.33%、83.33%、106.67%。
值得一提的是,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有財政補貼。稻谷、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費率分別由直接物化成本保險的6%、6%、5%統一降低至4.5%,并且今年還調整了財政和農戶的保費承擔比例,財政補貼由原來的75%提高至80%,農戶自繳保費比例由原來的25%降低至20%。與此同時,我市繼續執行脫貧戶保費補助政策,今年進一步降低脫貧戶繳費比例,18個脫貧區縣農戶自繳保費比僅為15%。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上游新聞、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