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 眾所周知,我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而今年夏秋北方多個省份遭遇連續強降雨導致糧食生產受到一定影響,那么今年是夠還能獲得豐收?
根據農業農村部消息,目前夏糧、早稻已經豐收到手,截至10月19日,全國秋糧收獲近八成,近期的連陰雨對產量影響總體有限,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中西部頻繁降雨影響有限,其他地區實現增產
連日來,北方多個省份的強降雨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特別是9月下旬以來兩輪強降雨過程給北方的秋收造成了一定影響。山西省受連續大面積強降雨影響,全省大部地區在田作物受災、畜禽圈舍倒塌、農田及設施毀損,秋收秋種秋耕推遲。山西省應急管理廳通報顯示,近期嚴重洪澇災害已致全省284.96萬畝農作物受災。
根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目前全國秋糧收獲75%,比常年慢了4個百分點,秋雨影響秋收主要在中西部的黃淮海和西北地區,對東北、華南、江南影響較小。受秋雨影響的地區,由于土壤過濕,常規機械不能下地,需要把輪式
收割機改成履帶式,甚至有些需要人工搶收,導致秋收進度慢同時增加了收獲成本。雖然這些地區有一定減產,但未受降雨影響的東北、華南、江南等地,多數是增產的,特別是東北四省區增長較多。因此總體來說,全國秋糧是增產的。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秋糧豐收有三個因素:一是秋糧的播種面積穩中有增,這是豐收的基礎;二是高產作物玉米面積增加比較多,加上光溫水匹配較好,單產是提高的,這是豐收的關鍵;三是河南、山西、陜西大家都比較關注,這些地方局部災情確實很重,是多年少有的,重災的農戶甚至是絕收的,但是總的看,全國農業受災程度輕于常年。數據顯示,今年農作物受災面積1億畝左右,近10年平均每年農作物受災3.6億畝,從受災面積和受災程度看,今年農業的災情應該是近10年最輕的一年。
北方部分地區秋糧減產影響有限,加之今年夏糧、早稻合計增產了74億斤,因此可以說,目前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可實現年初確定的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
減損就是增產,機收減損助力糧食豐收
機收是糧食收獲的主要方式,當前我國主糧的機收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在耕地資源有限、增加播種面積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降低機收損耗是增加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今年,各地開展糧食機收減損行動,通過舉辦“機收減損大比武”、機收減損技術培訓等多種活動,不斷強化宣傳動員、機手培訓、技術指導、裝備升級、質量管理、政策引導及服務保障,想方設法提高機收減損效率,全方位提升糧食收獲質量。
今年早稻已實現增產,機收減損成效也較為明顯。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通過南方早稻機收減損大比武得出結果,機收損失率普遍在1.2%-2.5%區間,均低于現行作業質量標準。各主產縣農機部門會同第三方通過隨機選取地塊實地抽查顯示,早稻機收損失率平原區平均為2.7%,丘陵區為3.5%,大部分比常年降低1個百分點左右。7省(區)早稻平均損失率均控制在3%以內。
目前,秋糧雖然尚未收獲完畢,但單產的提高是秋糧豐收的關鍵,加上機收減損的助力,整體實現豐收已是定局。等全國秋收結束,全年糧食產量數據出爐,本網將繼續報道,歡迎持續關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