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運城市農機人才缺失現狀及對策建議

2021-01-19 11:13:00 來源: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 閱讀量:18687 評論

  【農機網 地方農機】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來,隨著中央農機補貼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推動農機裝備數量快速增長、農機作業面積不斷擴大、農機化水平穩步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了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以運城市為例,截止2019年底,全市拖拉機保有量8.01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1.8萬臺,玉米收獲機達到3707臺;農機總動力達到306萬千瓦;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7%,其中: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9%,小麥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農業機械化發展有力提高了我市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了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的進程,但青黃不接的農機人才隊伍與農機化的快速發展不匹配、不協調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機化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瓶頸。
 
  一、農機人才缺失現狀
 
  以運城市農機發展中心為例,截止目前,中心共有編制166個,其中參公編制26個,事業編制140個;參公編制空缺8個,事業編制空缺50個;年齡結構上,副科以上干部35周歲以下3人,占10.3%;中級職稱35周歲及以下1人,占4%;文化程度上,大學學歷以上10人,中專及以下28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程度不高,后續人才滿足不了需求。一是農機人才隊伍文化程度偏低。以運城市農機發展中心為例,在25名中級職稱人員中,全日制大學專科以上僅有3人,占比12%,所學為農機專業的更是寥寥無幾,更是一度出現無人可用,導致多個科級崗位空缺的問題。二是現有農機管理人員對農機新知識比較缺乏,大部分工作人員忙于應付日常事務,很少有時間去學習市場經濟新理論、經濟管理新思維、農機經濟新知識,因而對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更顯缺乏深層次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二)年齡結構趨于老化,后繼乏人問題突出。以運城市農機發展中心為例,副科級以上農機干部中,35周歲以下僅3人,而46周歲以上人員18人,占總人數的62%,尤其中級職稱崗位絕大部分在40周歲以上,農機隊伍存在著嚴重的青黃不接問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有一定學歷的年青人不愿干,老同志又離不開,農機職工中堅力量逐漸老化、弱化,隊伍出現階梯型斷鏈,后繼乏人問題更日益突出。
 
  (三)農機隊伍專業復雜,技術人才比例失衡。根據農機現代化發展人才需求形勢,對比目前經濟發展現狀,明顯可以看出農機人才隊伍缺乏,斷層明顯,結構失調,比例失衡。以萬榮縣軼源果業專業合作社為例,該社成立了專門的果園機械服務隊,擁有植保機、開溝施肥機、割草機、枝條粉碎機等果園農業機械30余臺,可服務周邊果園面積3000畝以上。但農機操作人員短缺已成為當前其面臨的大困難,前段時間正是果園施肥季,但10余天確找不到10名合適的農機操作人員。合作社負責人無奈得說,農業生產周期性明顯,大部分人因農業勞動周期明顯,不能實現持續收入而選擇外出務工,村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和部分因家庭原因實在是走不了人。所以,從事農機技術的專業人員少之又少,與農機行業服務要求極不相配。
 
  (四)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農業和農村所需的農機已不是狹義的農業機械,而是具有各種先進科技技術的前沿產品。但農機管理領域和專業人才中屬于學習型、模仿型、改造型仍然占絕大多數,自己的原創比較少,創新性的人才不多。這一現狀與農業現代化有著很大差距,與爭創農機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大。
 
  三、原因分析
 
  1、在培養農機化專業人才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世界排名前20名的農業裝備學科高等院校中無一所中國高校,我國465個國家一流學科中僅有2個農業工程學科入選,2019年全國有28所高校院所招收農機裝備碩士生,總數不足700人,農機專業研究生與本科生招生人數比僅為0.1%,預計到2025年人才缺口將達44萬人,行業內既掌握機電液一體化技術,又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復合型人才非常匱乏。
 
  2、農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尚不健全,造成專業人才的缺失。由于機制和體制的原因,地市級以下地區的農機培訓和辦學能力不足,層次不高、功能不全,培訓內容單一,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場地嚴重不足,尤其是高級工、技師等專業性強的教育培訓資源更加缺乏,難以適應技工人才實用性、應用性強的需求特征。
 
  3、農機人才評價體系尚不完備,影響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目前,農機工作人才評價認定標準還比較單一,農機專業資格評聘制度還不健全,沒有形成農機行業的崗位體系。加之,農機管理人員力量十分薄弱,參公編制甚少。另外,政府對農業,特別是對農機化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還不夠。農機部門干部流動不暢,交流困難,晉升無望,使得優秀的人才都不愿意來農機部門工作,也影響了農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4、社會對農機工作的認知、認識、認同程度不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一般只有到了兩個“農忙”時才會想到農機,其它時間農機工作的需求觀念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加上農機自身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以及對社會的宣傳力度不夠,更使公眾對農機工作的認知度偏低,這一現象僅在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才有所改善。
 
  四、對策建議
 
  1、加強國內農機專業院校和學科建設,鼓勵涉農院校保留或重設農機相關專業,增加農業工程國家一流學科和農機類國家一流專業數量,單列并增加農機裝備學科博士、碩士招生指標,培養農機創新人才。在農業類院校,大學生課程設置需改革,需要加大農機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提升農機工作者的待遇,激發其熱愛農業、熱愛農機的熱情。
 
  2、加強農機干部隊伍建設。探索采用院校培養、帶教培訓、掛職培訓等方式,對農機管理及專技人員進行現代農機專業知識培訓。要有計劃、分層次,因人施教,使一批專業人才專業理論素養和實務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3、加強農機實用人才培養。加大農機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將農機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內容,提升從業人員作業服務、農機維修、信息服務能力,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素質和在農業從業人員中的比重,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機服務組織帶頭人。
 
  4、營造良好環境,形成農機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動力。一是積極營造社會氛圍。采取多種形式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渠道推廣宣傳,進一步為農機發展營造聲勢,提高社會認可度。二是在干部晉升方面,拓寬農機干部的交流渠道,多創造提供一些晉升的機會和空間,充分調動起他們創新工作的積極性。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