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青海省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20-02-27 10:12:29 來源:青海省農業農村廳 閱讀量:17677 評論

  【農機網 熱點關注】 西寧、海東市農業農村局,各州農牧(農牧和科技)局,省三江集團公司、省柴達木農墾集團公司:
 
  為深入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和全省農村牧區工作會議、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等精神,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持續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推進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我廳制定了《全省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切實抓好落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奠定堅實基礎。
 
  青海省農業農村廳
 
  2020年2月21日
 
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研究謀劃“十四五”規劃之年,鞏固種植業發展好形勢,確保小康社會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2020年種植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省委十三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按照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和全省農村牧區工作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大力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進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在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種植業穩定發展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奠定堅實基礎。
 
  在目標任務上,突出“守底線、優結構、提質量”。“守底線”就是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堅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確保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830萬畝以上,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420萬畝以上,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優結構”就是繼續優化種植結構。重油菜、強青稞、抓蔬菜,鞏固區域結構調整成果,繼續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打造“青”字牌特色農產品。“提質量”就是推動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試點300萬畝,力爭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較行動實施前減少40%和30%以上,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持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種植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確保小康之年農業豐收
 
  1.全力穩定糧食生產。始終堅持把穩定糧食面積、提升糧食產能作為根本,守住農牧民口糧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底線。堅持“穩字當頭”,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力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420萬畝以上。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完成2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創新開展綠色高質高效糧食作物新品種和新品牌,集成示范一批糧食生產全過程高質高效技術模式,以良種為基礎、以機械化為載體、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建設生產全程機械化、投入品施用精準化、田間管理智能化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2.提升油料供給能力。以“全價值鏈發掘、全產業鏈開發”為總體思路,適度擴大海南、海北地區油菜種植面積,研發推廣高油高蛋白新品種,用優質特早熟甘藍型油菜青雜4號替代高海拔地區白菜型小油菜,用高產優質抗倒新品種青雜15號替代低海拔地區的青雜5號,大力促進油菜花用、菜用和肥用功能的開發,大力發展推進“雙低雜交”油菜優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力爭全年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220萬畝以上。加快化隆、共和兩縣大宗油料生產基地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按時、按節、按要求完成項目建設任務,進一步提高油料種植質量和效益。
 
  3.保障“菜籃子”產品穩定供應。穩定蔬菜面積,保障供應總量平衡,促進季節、區域、品種結構及質量安全,特別是穩步提高“大棚房”整治率、溫棚復耕復墾率,增加智能溫室育苗數量,擴大速生葉菜類比重,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指導農民因時因地抓好田間管理,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品種結構上市期,促進均衡供應,做好低溫等天氣防范應對,提高產量、提升品質。集成推廣壯苗育苗、節水灌溉、精準施肥、輕簡化栽培等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模式,提高蔬菜生產科技水平。
 
  4.推進科學防災減災。研判全年農業氣象年景和災害發生趨勢,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推進種植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加強災害監測,密切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溝通會商,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育進程,制定抗災救災技術指導意見,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指導服務,推進科學抗災。加大救災支持,盡快恢復生產,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實現有效救災。
 
  5.加強重大病蟲疫情防控。繼續實施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重大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網點,全面推行重大病蟲疫情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監測預警。密切關注新發病蟲發展動態,突出抓好草地貪夜蛾、蠶豆象等重大植物疫情發生動向,落實防控責任和防控措施,推進科學防控,加強小麥條銹病、玉米螟、西藏飛蝗等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病蟲害統防統治、聯防聯控和應急防治。按照早發現,早防控,早治小,分區分時、全力撲殺的要求,堅決遏制重大植物疫情蔓延成災,確保重大病蟲害不大面積連片成災,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6.壓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強化糧食安全市(州)長責任制考核,進一步優化考核指標,嚴格考核評分標準,加大支持糧食生產投入的分值比重,推動產糧大縣提高產能,提高自給率,各市(州)糧食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研究建立糧食生產監測預警機制,科學確定分市(州)自給目標和底線要求,加強跟蹤分析和及時預警,壓實地方政府責任,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7.加強農情信息調度。按照《青海省農情調度月歷》要求,及時準確上報調度月歷表。根據農時季節和種植業工作進度,按時上報文字信息材料。加強農業農村部農情信息基點縣和農情田間定點監測調查縣建設,完善工作制度,固定調查人員,維護好監測設備,及時準確報送各種調查信息,更好地指導種植業生產,充分發揮農情信息在重大決策中的參謀作用。
 
  二、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種植業供給質量效率
 
  8.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按照“糧經飼”三元種植,繼續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穩定糧油種植面積,青稞種植面積保持在100萬畝以上,適當擴大蔬菜、食用菌、花卉種植規模,推進標準化生產,建設露地蔬菜生產基地15萬畝,完成舊棚改造2000棟,努力提高設施蔬菜種植率,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種植效益。充分發揮已成立的油菜、青稞產業聯盟作用,發展帶動油菜、青稞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油菜、青稞產業振興,扶持5家“雙低”油菜深加工企業,積極打造青稞產業園區,開發提升青稞綜合價值,建立青稞良種繁育基地6萬畝以上,打造標準化、規模化綠色有機青稞生產基地30萬畝以上,推廣二茬復種油菜1萬畝以上,構建穩定生產、產銷順暢、質量安全的蔬菜綠色產業體系。
 
  9.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按照“重油菜、強青稞、抓蔬菜”的基本思路,持續推進油菜產業振興,充分發揮已組建的油菜產業聯盟,整合油菜產加銷力量,完善機制,在市場開拓、延伸產業鏈上取得新突破。落實《關于加快青海省青稞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全面落實《青海省牦牛和青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青稞產品“走出去”上實現突破。堅持集約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推進蔬菜生產現代化,轉變蔬菜發展方式,加快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藜麥、食用菌、大蒜等特色產業。充分發揮綠色、有機、富硒優勢,根據市場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創建一批“青字牌”農牧特色品牌。
 
  10.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輪作休耕試點面積50萬畝,以輪作為主、休耕為輔,擴大輪作、減少休耕。進一步完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框架,調整優化試點區域,擴大小麥-薯類或豆類、青稞-油菜等輪作規模。鼓勵試點地區探索生態修復型、地力提升型、供求調節型等輪作休耕模式,豐富綠色種植制度內涵。積極開展試點區耕地質量監測、衛星遙感監測、第三方評估,確保保質保量完成50萬畝輪作休耕試點任務。
 
  三、穩步提升種植業質量效益,助力產業扶貧農民增收
 
  11.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種養結合,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產加銷銜接,大力發展訂單生產,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支持新型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性服務,為一家一戶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蔬菜生產基地、蔬菜標準園、加工基地等為依托,努力打造圍繞果蔬產業的城市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構建和延伸果蔬產業“接二連三”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農旅融合,挖掘種植業外部增收潛力。
 
  12.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集成組裝一批標準化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按標生產,發揮示范作用。完善農藥肥料標準體系,完成青海省牦牛和青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青稞標準制定任務,加快制修訂一批肥料安全性標準、農藥產品檢測方法標準。加強農藥安全性使用監督檢查,加大違規使用禁限用農藥、超范圍使用農藥、不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等問題的查處力度,推進科學用藥,促進環境友好型綠色農藥替代傳統農藥,減少農藥殘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3.扎實推進產業扶貧。聚焦貧困地區,立足資源優勢,推進青稞產業深度發展,全面落實《青海省牦牛和青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產業園區、特色基地建設、品牌創建、標準制定,產品加工、產業融合。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技術模式集成示范項目,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力推廣標準化綠色生產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促進節本增效、增產增效。
 
  四、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方式,促進種植業持續發展
 
  14.繼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認真貫徹落實《部省共建工作方案(2019-2023年)》和《青海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總體思路》精神,全力以赴實現玉樹、果洛、黃南三州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域覆蓋,加快推進湟源、平安、貴德、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整(縣、區)場推進,積極落實(市、州)(縣、區)配套資金、壓實屬地責任,確保有機肥按時、按節、按要求運輸田間地頭,推廣“綠肥+有機肥+輪作倒茬+水肥一體化等模式和綠色防控技術,完成300萬畝“兩減”行動試點任務,力爭化肥使用量較行動實施前減少40%以上,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充分利用農貸資金,加強農銀合作,進一步研究“兩減”行動資金使用中貼息、貼費等相關優惠政策,推進使用農貸資金,助力“兩減”行動,加快技術集成創新,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提煉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建設一批化肥減量技術服務示范基地,為農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15.深入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積極探索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抓好與畜禽糞污污染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有效銜接,積極探索一批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服務機制,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引導農民多用有機肥、農家肥。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區)要系統總結技術規程、推廣模式、運行機制,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組織方式和技術模式,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在更大范圍實施。
 
  16.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確保化學農藥使用量較行動實施前減少10%以上,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實施農作物統防統治100萬畝以上,綠色防控替代化學農藥防治行動300萬畝,重點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理化誘控、蜜蜂授粉等綠色增產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扶持發展植保專業服務組織,推行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廣精準高效施藥、輪換用藥等科學用藥技術,著力提升科學安全用藥水平。
 
  17.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結合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按照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提升用水效率的要求,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為重點,以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為主攻方向,集成推廣蓄水保墑、水肥一體化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在農田基礎設施較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采用滴灌、噴灌、管道灌溉等模式,建立灌溉施肥制度,配套水溶肥料,實現水肥耦合。在干旱缺水的地區,以蓄集和高效利用自然降水為核心,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18.繼續開展農膜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統籌安排實施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100萬畝,繼續按照“誰購買誰交回、誰銷售誰收集、誰生產誰處理”的原則,完善農田殘膜回收機制,開展農田殘膜、農藥化肥包裝物回收宣傳引導和督促檢查,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90%,回收殘膜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開展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回收模式,劃分生產企業、經營單位和使用者回收義務,鼓勵使用者自發回收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引導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開展農藥化肥包裝物回收服務。防止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污染,保障公眾健康,保護生態環境。
 
  五、強化行業管理和體系建設,提高種植業工作效能
 
  19.全面加強農藥監督管理。全面貫徹《農藥管理條例》,落實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農藥監管職責,強化農藥監管隊伍及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等信息監測網絡,建立健全農藥質量追溯體系和誠信體系,嚴厲查處假冒偽劣農藥生產經營行為。完善工作規則,優化辦事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農藥依法監管和科學管理水平。
 
  20.強化肥料監督管理。把好有機肥生產原料關,強化用肥需求預測分析,及時發布有機肥市場價格動態。嚴格有機肥生產企業備案管理,加強有機肥原料儲備,原料配比等生產工藝環節監督檢查力度。強化有機肥料生產、出廠、試驗等生產環節取樣和監督抽查,保障全省300萬畝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試點用肥需求和質量安全,維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
 
  21.推進規劃編制和重大課題研究。圍繞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種植業體系,編制《全省種植業發展規劃(2021-2025)》,明確“十四五”種植業發展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編制《青海省突發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完善《青海省農牧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青海省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出有害生物災害的應急措施,組織開展糧食生產支持保護政策等重大課題研究,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和指向性。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