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11月19-20日,全國農技中心在吉林省長春市組織召開了2020年全國省級種子站長會議。會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要求,交流總結“十三五”農作物種業事業工作取得的進展成效,分析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研究推進種業事業機構職能定位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策措施,研究部署“十四五”種業事業發展思路和2021年重點任務。
會議指出,
“十三五”期間,全國種子事業體系緊緊圍繞現代種業發展大局和端牢中國人“飯碗”這件大事,大力推進種業事業“
主要農作物品種區試體系、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體系、農作物種子檢驗認證體系、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體系、農作物良種繁育服務體系、農作物種業監測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配合種業行政部門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種業事業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進步,為保障我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健康發展、糧食產量連續豐產和發揮農業“壓艙石”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期間,審定品種1.68萬個,登記品種21350個,水稻 小麥、油菜等大宗作物生產用種均為自主選育品種,玉米、蔬菜自主研發品種占比分別提高到91%和87%以上,
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審定品種中綠色優質專用品種占比近20%,種子質量比“十二五”總體提高了2個百分點以上,
綠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完成了多個種子法配套部門規章制修訂,超過1/3的省份發布實施種子管理條例,制定發布種子標準30多項,
種業發展法治環境不斷優化;水稻等7種重要農作物商品種子年生產供給能力穩定在100億公斤以上,種子市場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生產用種安全保障有力;企業審定品種占比由“十二五”末的不足50%上升至75%以上,企業育種登記品種占比57.6%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
會議認為,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了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確保糧食及重要
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等重點任務。新形勢下,種業事業工作機遇挑戰并存。新時期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新階段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種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為種業事業體系提供了難得發展機遇,為種業事業工作提供了更大的舞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種業事業工作也面臨種業事業體系后勁不足、種業發展還有不少短板弱項、貿易壁壘和沖擊疊加影響等新的挑戰,支撐種業現代化發展的任務艱巨,保障國家種業安全的壓力增加。
會議強調,做好“十四五”工作,種業事業體系要立足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實際,持續推進種業事業工作“六大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六個方面工作:健全品種區試體系,堅持統一歸口、分類管理原則,統籌抓好各渠道試驗,提升試驗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優化區試審定標準,健全品種及試驗主體退出機制,加快種業自主創新;完善品種登記體系,遵循“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動品種登記制度完善,進一步規范品種登記工作,由“寬進”轉向“寬進”、“嚴管”并重,放出市場活力與創新力;提升種子檢驗認證體系,堅持監管與扶持相結合,加快標準制修訂,加大品種真實性監管力度,逐步建成并開放全國統一的DNA指紋鑒定平臺,推動種子認證制度落地,助力種業高質量發展;創新品種展示評價體系,落實品種展示評價工作總體要求,加強部省協同配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展示評價基地,挖掘品種展示評價數據,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助推品種更新換代;優化良種繁育服務體系,圍繞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目標,加強種子基地“五化”建設,夯實設施裝備基礎,優化制種條件環境,強化良種繁育服務,提升制繁種科技水平,增強供種保障能力;強化種業監測服務體系,突出種業監測時效性、準確性與前瞻性,加強種子供需形勢分析、種子市場動態監測和種業統計工作,完善種業大數據平臺,筑牢種業決策服務基礎。
會議要求,種業事業體系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樹立開放合作的大體系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全面提升工作能力,緊扣“十四五”目標任務,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實落地,為建設種業強國,全面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應有貢獻。
全國農技中心主任魏啟文作主旨報告,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出席會議并講話,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永林參會并致辭。會議由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劉信主持。全國省級種子站站長、全國農技中心有關處室負責人參加會議,吉林、山西、黑龍江、浙江、山東、湖北、貴州7個省種子站作了典型發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