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甘肅省2020年小麥條銹病和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方案

2020-02-14 09:45:19 來源: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閱讀量:14468 評論

  【農機網 通知公告】 市(州)農業農村局、蘭州新區農林水務局:
 
  根據植保部門監測調查,去年小麥條銹病秋苗發病較重,今年有偏重發生的可能。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南方部分省份定殖,目前已在華南、西南7省份100多個縣區發生近50萬畝,今年入侵我省的時間將會提前、遷入蟲量將會增加、危害將會加重,防控形勢嚴峻,防控任務艱巨。為加強監測防控工作,我廳制定印發《2020年小麥條銹病監測防控方案》和《2020年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方案》,請遵照執行,及早安排部署,靠實工作責任,落實防控措施,將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2020年2月11日
 
  附件1:
 
2020年小麥條銹病監測防控方案
 
  我省是全國小麥條銹病策源地和核心越夏區,也是綜合治理的源頭區。為做好小麥條銹病監測和防控工作,保障我省及全國小麥生產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農業農村部 “蟲口奪糧保豐收”的總體要求,樹牢防災減災意識,著眼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和“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建立“政府主導、屬地責任、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突出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重點區域、關鍵環節,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有效預防控制病蟲發生和蔓延危害,保障小麥生產安全。
 
  二、目標任務
 
  加強監測預報,開展早春打點保面防治,適時組織開展流行期的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力爭發病田處置率達到85%以上,專業化統防覆蓋率達到40%以上,將條銹病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三、技術措施
 
  (一)準確監測預報。根據冬前秋苗發病調查,小麥條銹病是近幾年發生較重的一年,加之高致病性條銹菌生理小種積累較多,冬季降雪較多,氣溫偏曖,氣候條件比較有利,今年我省小麥條銹病有偏重發生的可能,局部地方大流行的風險仍然存在。各地要高度重視,以冬麥區為重點區域,從2月中旬開始,嚴格執行“三日一查、一周一報”制度,組織植保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系統監測和調查,準確掌握小麥條銹病發生為害動態,科學研判發展趨勢,及時發布預報,把握關鍵區域和防控時機,指導開展防治。
 
  (二)實施帶藥偵察。2-5月,各級植保(農技)部門結合小麥條銹病系統調查和面上普查,進行帶藥偵察,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做好小麥條銹病的打點保面防治。當田間出現中心病株時,要發動群眾開展預防,遏制小麥條銹病擴散。當田間發病(普遍)率達2%時,要組織專業防治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群防群治,努力把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遏制在初發階段。
 
  (三)做好防控準備。各地要充分認識小麥條銹病流行危害的嚴重性和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及時向當地政府部門做好匯報,爭取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響,嚴格落實《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甘肅省公安廳關于確保“菜藍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緊急通知》(甘農發[2020]2號)要求,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和防治需求,積極調動貯備充足的應急防控農藥和器械,并制訂防控預案,做好小麥條銹病等病蟲防治技術和物資準備。
 
  (四)推進統防統治。利用中央和省級財政重大病蟲防控補助資金,積極扶持病蟲專業防治組織,探索完善政府購買防治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承包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防治藥劑可選擇20%三唑酮乳油商品量60~80毫升/畝,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畝,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畝,或250克/升丙環唑乳油25~30毫升/畝,或5%己唑醇懸浮劑30~40毫升/畝,或30%醚菌酯懸浮劑50~70克/畝,兌水50千克均勻噴霧;重病田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五)調整種植結構。根據當地病蟲發生危害情況,在小麥收獲后,提早謀劃冬小麥播種,采取穩步推進的方式,以天水、隴南兩市為主,針對小麥條銹病發生重,海拔1600-1800米條銹病核越夏區,逐步減少小麥種植,改種地膜玉米、馬鈴薯、油料、經濟林果、中藥材等作物。
 
  (六)藥劑拌種和秋苗防治。10月至11月初,采取示范引導與組織發動相結合的辦法,冬麥區重點縣(區)在鄉(鎮)設立拌種示范片,在村、組設立示范點,落實統一組織,統一供藥,統一技術,統一拌種的“四統一”拌種技術,力爭做到冬麥區藥劑拌種全覆蓋。秋苗發病后,要組織開展重點區域的防治,減輕病害發生程度,減少病原菌的外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充分認識小麥條銹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防控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農業農村系統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暨春耕備耕工作視頻會議等有關會議精神,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方案,落實屬地責任。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強化行政推動作用,切實做到早監測、早預警、早防控,有效防治小麥條銹病發生為害,力爭取得顯著成效。
 
  (二)爭取財政支持。小麥條銹病具有暴發流行性危害的特點,要突出預防和早防。各地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多方籌措資金,貯備充足的應急防控器械和物資。要積極協調供銷、市場等部門,合理調配防控物資,確保調運渠道通暢,儲備充足,及時供應,保障大田應急防治工作開展,及時有效控制小麥條銹病發生為害。
 
  (三)加強宣傳培訓。各地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及時傳遞病蟲發生動態信息,大力開展防控技術培訓宣傳;關鍵農時季節,組織專家和技術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召開現場會、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發放明白紙、掛圖、小冊子等技術資料;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社會化服務平臺服務,第一時間為服務對象提供病蟲發生及防治技術,提高技術普及率與到位率。
 
  (四)加強督促指導。在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各地要派出工作組,加強對小麥條銹病等病蟲防控工作的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現場指導解決。對監測不到位、責任不到位、防控不及時造成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的要進行責任追究,確保各項防控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附件2:
 
2020年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方案
 
  草地貪夜蛾是入侵我國的重大遷飛性農業有害生物,目前已在我國南部地區定殖,今年入侵我省的時間將會提前,遷飛的蟲量將會增加,危害程度將會加重,防控形勢嚴峻,防控任務艱巨。為切實做好草地貪夜蛾監測和防控,全力保障我省糧食生產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著眼保障全省糧食安全,樹牢防災減災意識,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和綠色植保理念,按照農業農村部 “蟲口奪糧保豐收”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政府組織、部門配合、上下聯動、分工協作、全面防控的工作機制,強化早準備、早發現、早防控,堅決打贏草地貪夜蛾防控戰。
 
  二、目標任務
 
  廣泛宣傳,動員全社會相關行業部門和農民積極參與,形成防控合力。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分區治理”防控策略,科學制定防控措施。積極開展應急防治。采取物理和性誘技術誘殺成蟲,通過化學防治控制幼蟲。利用生物防治和生態調控技術開展綠色防控,探索建立長效防控機制。重點抓好玉米主產區防控,兼顧小麥等作物蟲情監測和防治。草地貪夜蛾發生區域防控處置率達到90%以上,力掙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三、工作措施
 
  (一)蟲情監測與普查。落實農業農村部“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田”和“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的蟲情監測要求,提前監測時間,擴大監測范圍,加強田間調查,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蟲情,及時報告預警。
 
  1.擴大監測范圍。針對今年草地貪夜蛾由南向北遷入各地時間將提前,發生范圍和危害作物種類擴大的趨勢,將我省監測時間提前,監測范圍擴大到小麥、玉米、高梁等所有禾谷類作物。東南部的隴南、天水等地要從3月份開始在冬小麥田布置監測點,提早進行系統監測;各地要在玉米、高梁等作物出苗后,全面設置監測點,持續監測到10月底,在草地貪夜蛾從遷出到遷出全程做好主要作物全生育期的監測。
 
  2.加大監測調查力度。各地要用好蟲情測報燈、高空測報燈和性誘捕器等設備做好成蟲遷入監測,將監測和防控關口前移。一要用高空測報燈和蟲情測報燈監測成蟲遷飛。按2019年草地貪夜蛾時間,提前1-2個月左右開燈監測,要及時分揀、識別誘集到的蟲體,蟲體過多時,采用對分法取適量樣本鑒別,及時發現記錄草地貪夜蛾成蟲遷入時間、峰期、峰值、雌雄性比等數據,并進行雌蟲卵巢發育進度解剖,準確預測幼蟲發生期。各地應積極篩選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監測設備,系統監測掌握種群遷飛動態。二要性誘捕器(系統)監測。加大性誘捕器監測布點密度,各地按種植區域特點和面積科學布點,平均每3000畝設一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安置3個誘捕器,每個誘捕器相距50米以上,每月更換誘芯。各縣區要*專人承擔監測任務,系統監測點每天察看、記載監測結果。一般監測點每3天察看、記載監測結果。三要各地植保機構從玉米苗期開始,開展定期大田調查排查,執行3日一查、一周一報的調查制度。重點排查玉米、小麥、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心葉等細嫩部位,及時發現卵和幼蟲,及時防除。田間調查要兼顧二代粘蟲、玉米螟、棉鈴蟲等主要害蟲發生動態。具體調查方法按照全國農技中心制定的《草地貪夜蛾測報調查方法(試行)》進行。
 
  3. 廣泛宣傳發動。采用雇、獎、補等各種鼓勵手段,調動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民群眾等一線生產人員參與調查的積極性,在農事操作時注意察看蟲情,多措并舉,群測群查,提高調查效率,確保草地貪夜蛾一旦遷入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蟲情,贏得防控主動。
 
  (二)蟲情預警與報告。繼續執行草地貪夜蛾蟲情當天報告和發生區周報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各縣(區)當年*發現草地貪夜蛾蟲情(誘到成蟲或發現幼蟲為害),要在24小時之內向上級植保部門報告,蟲情確認后,向當地政府報告,及時啟動防控預案。發生區實行蟲情周報制度,各縣區從蟲情開始,每周將監測調查的蟲情和防控情況由市(州)植保機構匯總后上報省植保植檢站,同時,通過網絡系統(https://ccpmis.org.cn/ppms/#/login)向全國農技中心上報蟲情。關鍵時期要組織專家會商,研判蟲情發生趨勢,做好分析預測,及時發布防治預警。
 
  (三)做好防控準備。各地要高度重視草地貪夜蛾的重大危害及監測和防治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響應級別,提早動手,制定監測方案和防控預案,靠實工作責任,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資金,盡早購齊監測設備,按時布點監測。積極貯備防控藥械和物資。廣泛宣傳動員,發動廣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建立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確保一旦發生蟲情,快速有序開展防控行動。
 
  (四)落實防控措施。按照“全面排查、突出重點、對芯施藥、打點保面,集中清除、消滅蟲源、保險兜底、特事特辦,防止擴散、阻截北遷”的防控策略,積極開展專業化防治和綠色防控,切實提高防控效果。
 
  1.成蟲誘殺技術:成蟲遷入期,集中連片使用殺蟲燈、性誘、食誘、性誘迷向等綠色防控技術,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多種技術綜合利用,提升防治效果。
 
  2.幼蟲防治技術:零星發生地采取帶藥排查,發現一株,防治一株,邊調查邊防控,降低農藥使用量;成片發生田塊,由技術人員和專業防治隊,對發生玉米田塊進行集中防控,抓住3齡前幼蟲的防控時期,施藥時間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力爭撲滅蟲源。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制劑以及多殺菌素、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應急防治:玉米田蟲口密度達到10頭/百株時,使用農業農村部推薦的25種藥劑開展化學防治。針對部分地區菊酯類藥劑防效不高的實際,各地在應注意將菊酯類藥劑與其他藥劑混用,同時還應將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輪換使用,一季作物使用同種農藥不超過2次,以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各地要積極采取綜合防治技術,推進科學安全用藥,努力實現草地貪夜蛾防控和農藥減量增效雙贏。
 
  3.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作為長期控制措施,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保護農田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控制優勢,發揮生態治蟲控害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根據越冬區調查和全國農技中心專家預測,隨著春季氣溫回升,草地貪夜蛾發育速率加快,種群數量進入倍增繁殖階段,2020年,其發生危害將明顯重于去年,防控形勢嚴峻。落實屬地責任,提早謀劃安排,加強行政推動,加大資金物資保障,制定防控預案,督促措施落實,切實做到早準備、早監測、早防控,堅決打好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確保全省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增收。
 
  (二)加強資金支持。省級財政已于2019年底下拔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各地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各地要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多方籌措資金,統籌安排,及早購置監測設備,貯備防控物資,扶持社會化專業植保組織,保證防控資金和物資充足,確保一旦發生蟲情,能及時、有效控制其為害。
 
  (三)加強宣傳培訓。各地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形式,采取舉辦培訓班、鄉村板報、印發明白紙等方式,讓公眾正確認知草地貪夜蛾,讓農民群眾掌握科學防控方法。強化監測防控技術指導,組織植保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普及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人人有責、聯防聯控、共同參與的防控新局面。
 
  (四)提高防控水平。各地要嚴格實行定人、定點、定時監測報原則,按照草地貪夜蛾監測調查規范,做好監測數據采集和分析,系統監測和大田調查并重,準確掌握發生為害動態,及時發布趨勢預報和防治警報,科學指導防治。要提高社會化專業防治組織作業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強對農民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積極開展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邊防控,邊探索,邊總結,各地好的技術和做法及時向全省推廣,不斷提高防控科學水平,切實提高防效。
 
  (五)加強督促指導。各地要派出工作組,加強對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工作的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指導解決。對發現蟲情漏報、瞞報、不報,責任落實不到位,監測和防控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危害損失的,要進行嚴肅問責,追究責任,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