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 當前,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擴大、速度加快,規模化種植不斷普及。大規模的機械化操作不但減輕了人工成本,在同等條件,機械化投入成本相對小規模種植也要少很多,可以說,規模化生產對我國農業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不可否認,適度規模化經營的至關重要性,但在當前,小農戶的大量存在還是我國基本國情,扶持小農戶發展,依然是一項重要的政策導向。有人說,農業規模化有規模化的好處,小農戶有小農戶的優勢,找準定位才能找準發展空間。那么,面對農業規模化發展趨勢,小農戶又該如何繼續發展?
政策保障 財政支持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明確表示了“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因此,雖然一直在提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但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加大扶持小農戶發展,促進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才是當前重點。
那么如何扶持呢?提到扶持,肯定少不了財政上的支持。《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鼓勵各地采取貼息、獎補、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現有對小農戶生產的普惠性補貼政策,創新補貼形式,提高補貼效率;健全小農戶生產技術裝備補貼機制,按規定加大對丘陵山區小型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
此外,《意見》還表示,采取優先承租流轉土地、提供貼息貸款、加強技術服務等方式,鼓勵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小農戶穩步擴大規模,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也就是說,讓小農戶走小而精的發展道路。
各種政策的出臺,終目的肯定是讓農民增收。當前,農村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產品往往因流通成本高而“運不出”。由此導致的損失對前期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的小農戶來說,往往是致命的。據統計,農產品從新疆南疆四地州用卡車運往內地,市場費用為1100—1200元/噸,以每車30噸計算,成本高達3萬多元。加上流通環節層層加碼,零售價格與產地價格嚴重脫節,出現“原產地價格低到沒人要、市場地價格居高不下”的尷尬局面。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采取多種措施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加快推動產銷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努力搭建城鄉互動、要素融合的新渠道。
在品牌建設上,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做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小而美”的特色品牌,帶動農戶共享品牌溢價收益。并積極利用農交會、茶博會等重點農業展會開展品牌營銷推介,進一步提高了農業品牌的度和影響力。目前洛川蘋果、贛南臍橙、斗南花卉、定西馬鈴薯等強勢品牌脫穎而出,有力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
在產銷對接方面,以農產品產銷對接為突破口,聚焦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深入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讓小農戶與采購商“”接觸。2018年,農業農村部組織了7場專題對接活動,集中展示展銷萬余種農產品,全國四分之三以上貧困縣參加,現場簽約超過190億元。據統計,在農業農村部的牽頭帶動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2018年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簽約金額超過500億元,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不僅緩解了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賣賤問題,也降低了采購商采購、流通成本。
結語: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小農戶也可以做到多樣,當好農民的同時,還可以自己給自己當經紀人,以及給自己的農產品當好形象代言人。把角色扮演好,借著國家政策扶持,小農戶也會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那一天。這樣既銜接了現代農業,又更大程度地發揮了小農戶發展潛力,同時也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