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現代農機裝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智能農機在現代農業大顯身手,高端智能平臺、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農機等智能化裝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千百年“面朝土背朝天,風吹日曬滿身汗”的農民,如今“拿著手機搞田管,機器轟鳴人清閑”。智能農機賦能現代農業,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回答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時代之問,助力現代農業跑出了“加速度”,打開了鄉村振興的新空間。2022年以來,濉溪縣農機部門堅持科技賦能,通過政策扶持、示范引領、優化服務等措施,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智能農機裝備,運用系統觀念加快智能農機推廣、智慧農業生產和集成技術應用,以智能化發展賦能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加速跑”,積累了濉溪經驗和創造了濉溪模式,蹚出了智能農機發展的成功之路。
示范推動,配合做好省農機信息化平臺建設。依托省農機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積極推進濉溪縣“互聯網+農機作業”,促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農業
機器人、北斗導航等技術融合新裝備的應用推廣,推動資源整合、數據互通,促進濉溪縣農機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濉溪縣農忙時節農業機械化服務、管理、應急能力。2022年,濉溪縣兩基地建設實施主體相關作業機械按照要求完成農業機械信息化系統安裝并與省平臺進行了對接,按照標準全面完成各個環節目標任務。為解決農機作業過程缺乏監管,信息化程度較低,農機資源利用不足,動力機械和作業機械缺乏科學的選型等造成農機資源浪費的現狀,積極銜接在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依托農業數字化云平臺、萬畝高標準全程機械化綜合示范基地、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現代農業發展綜合基地建設,建立數字農業智慧農機大數據平臺,為農機作業監管、農機調度提供信息化服務,解決“有機無活”和“有活無機”的困境,讓更多的農機忙起來、動起來。
政策驅動,加快推進農機裝備提檔升級。突破傳統作業模式引進智能裝備。目前我縣的農機服務組織已突破傳統耕種收單一作業模式,積極引進無人植保飛機,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等先進裝備,開展高效作業服務。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通過精準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農戶使用智能終端、應用智能作業模式等新設備、新技術,持續增加大型農業機械、智能農機保有量,實現農機作業過程的智能管理和精準作業,從而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2022年,共累計補貼各類機具 2989臺,其中:大中型
拖拉機308臺、
谷物聯合收割機106臺、玉米聯合收割機231臺、打(壓)捆機80臺、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91臺。先后引進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輔助系統、深耕監測設備近400臺,全縣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65%以上,有效促進農業機械裝備提檔升級。
推廣帶動,積極搭建智慧農機推廣平臺。加大“互聯網+”在農機作業中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廣北斗、5G無人駕駛、遠程監控、智能控制等技術在農機作業中的推廣應用,引導高端智能農機投入農業生產。結合濉溪縣機械化生產新技術新裝備現場會、觀摩會、農作物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全縣玉米全程機械化演示推介會、農機推廣田間日等活動,為智慧農機、智能終端等生產企業搭建展銷平臺,組織開展無人植保機、自走式玉米收獲機、聯合整地機、深耕機械等智能作業機械現場展示演示,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增產增收實效,引導農民自覺自愿接受和應用新技術、新機具,累計助力企業銷售近200萬元的智能農機裝備,全縣農用北斗終端農機保有量達到600多臺,提高了作業的精準度,提升了土地使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助力糧食安全。
服務聯動,大力營造農機安全應用環境。注重智慧農機手隊伍建設和機具保養維修管理,強化數字化、智能化農機應用服務保障。組織農機技術人員上門服務,重點對農機庫、儲油設備(設施)等重要場所和農機作業主要環節進行安全檢查,確保智慧農機裝備的保管存放環境安全可靠,指導幫助農機合作社和農戶及時進行農機具檢修調試保養工作,“春耕”“三夏”“三秋”“冬管”期間共檢修農機具16500余臺(套)。采取線上授課、現場教學和實地操作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開展開展農機安全知識及操作技能專項培訓,累計培訓農機手3200余人,有效提升農機人員操作技能,確保智能農機“拉得出”“用得好”“有效益”“促發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