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作為今年宏觀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業優先政策也是改善民生條件的重要基礎。近,國家正在部署加大力度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持續保持比較充分的就業率。總體而言,上半年就業形勢持續平穩,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三分之二。
面對下半年的就業形勢,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穩增長、助創業,推動各項就業支撐措施抓緊落實到位,培育就業新增長點。對于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群更是也要推出具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條件。
20億元中央財政聚焦鄉村人才振興
提起高校畢業生就業前景,就不得不提到高考志愿的填報了。就業形勢變化,報考同樣也面臨著新形勢。據報道,今年教育部撤銷了部分高校總計416個本科專業,該數據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當然,在撤銷部分專業的同時,部分本科和高職院校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新增了共2297個專業。因就業前景與薪資待遇利好,不少新增的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相關專業也成為備受追捧的“香餑餑”。年初,人社部也公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15個新職業,其中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均與農業農機行業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政策導向下的農村農業農機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而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轉移,高流動性使得普遍只有年齡大的和文化程度低的農民沉淀在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更加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著力優化農村勞動力素質結構。
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了20億元,聚焦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分層分類實施農業經理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和現代創業創新青年等培育計劃,全年將培育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從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農民培育三年提質增效行動
上文提到了一個關鍵詞:職業農民。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谷梁傳·成公元年》有言:“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農工商四民”,我國擁有龐大的農民群體。而新型職業農民則是相對于傳統農民而言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指那些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如果說過去的農業生產注重數量和規模,那么,現在的農業發展則是數量質量并重,統籌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才培養也圍繞提升質量,向建機制、定規范轉變。相對于數量龐大的傳統農民,有專家認為,如果一戶職業農民能夠有100畝地的經營,那我們全中國的土地大概有2000萬職業農民就差不多了。
此前,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2年,要初步實現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競爭力強,農業高質量發展。這里提到的經營者素質高,事實上主要就是指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比重提升,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0萬人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職業農民占比更是要達到35%。
而隨著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正式啟動,也提出了三年計劃培育400萬“新農民”。農民培育三年提質增效行動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農村科普框架體系,到2022年初步健全該體系,包括完成培養400萬名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科技、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等任務。
工資性收入成農民增收大的貢獻因素
農村發展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種養殖大戶和等農村農業主體發展,國家給予信貸和財稅各方面支持,以往以種植養殖為主業的農民,逐步轉變為以工資性收入為主。上半年,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暨《農村綠皮書(2018-2019)》發布會”上傳來消息,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大貢獻因素。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增加到1.6萬元,其中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將突破6500元。
此外,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不但依托就業平臺建設,也要依靠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出發。提高勞動能力,在勞動質量上增加個體的勞動收入。《職業技能提升方案(2019-2021年)》也要求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大力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面向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等城鄉各類勞動者,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據介紹,農民培育三年提質增效行動還將加強農村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培訓培育,如小農戶群體、鄉村科技人才、農村學校科技輔導員和農村婦女等。如:8月2日,農業農村部農機培訓中心和中國農機安全報社發布通知,將于8月26-30日舉辦全國農機化系統干部能力建設培訓班。培訓班將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當前農機系統機構改革、農機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與創新、內部控制與審計、農機購置補貼監管、項目申報、質量監督與推廣創新、農機化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專題授課,力求使參加培訓的學員學到知識、開闊眼界,提高能力素質。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