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每年的4月 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天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愛魅力地球,守護自然資源”,引導人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自這一理論提出以來,多地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爭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政策助力:扶持綠色農機具發展
近年來,為響應環保發展理念,農機行業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支持,例如:在《2017年農機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工作方案》中就曾明確表示要促進綠色農機化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為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提供物質技術裝備支撐。
《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優先保證糧食等主要
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和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其中主要包括深松整地、免耕播種、植保、節水灌溉、施肥 、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相關農業機械。
此后,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關于做好2019年農業農村工作的實施意見》再提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出要推動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開展農膜回收示范行動、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強化耕地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等舉措也均有利于綠色農機發展。
農業農村部新制修訂的《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大綱編寫規則》等4項農業機械試驗鑒定通則和《農業輪式和履帶
拖拉機》等153項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大綱中增加了有效供給,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制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具的大綱71個,加速農業農村生產急需的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農業機械廣應用,促進綠色農機化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為實施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裝備支撐。
技術手段:綠色農業技術發揮作用
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要全面構建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技術體系,在穩步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的同時,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我國農業走上一條產出、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打造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強大引擎。
為此,不僅僅是在政策層面對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持,在農業技術領域,近年來也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果,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秸稈還田技術改善了傳統的焚燒方式,避免了焚燒所帶來的大氣污染,可分為秸稈粉碎翻壓還田、秸稈覆蓋還田、堆漚還田、焚燒還田、過腹還田等五大類;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加快推進了畜禽養殖廢棄物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農田殘膜回收技術按照殘膜回收工藝,使用不同類型的殘膜回收機具對不同作物進行回收;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促進秧苗根系對肥力的吸收,避免肥料隨水流漂移,具有顯著的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水稻生長、降低成本等優勢,是農業綠色發展方向;蔬菜全程綠色生產技術通過三大項十小項集成技術示范,探索建立以全程綠色生產技術為支撐的、多領域融合發展模式。
裝備支撐:機藝融合、綠色環保的農機裝備導向
隨著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農業生產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機械化主導新階段。在此過程中,機藝融合、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正在成為農機技術創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的基本導向。
秸稈還田機器:以玉米秸稈處理利用為重點,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多地推進使用秸稈機械化發展,提出大力推廣
大中型拖拉機、秸稈粉碎還田機、打捆機、秸稈壓塊(粒、棒)機、秸稈撿拾機、秸稈儲運車、秸稈打包機、拆包機、秸稈炭化設備、免耕播種機、帶切碎裝置的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水田驅動耙、驅動圓盤犁、免耕滅茬機等農業機械。
軒禾圓捆機
施肥施藥機:國家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全國果菜茶綠色發展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經驗交流會上就曾提出要堅定農業綠色發展不動搖,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為抓手,以布局優化、品質提升、產業融合為重點,加強政策引導,強化創新驅動,狠抓措施落實,加快推進果菜茶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主要農業機械有:大型噴藥機、靜電彌霧機、精量變量噴藥機、植保無人飛機、水肥一體機、水藥一體機、水藥肥一體機等。
櫻田高地隙自平衡施肥施藥機
殘膜回收設備: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上世紀70年代被引入中國,主要是指將透明的塑料薄膜覆蓋地面,在膜下播種并保護農作物幼苗生長,待氣溫轉暖后揭開薄膜,使幼苗轉入正常氣候條件下生長。這項技術有著良好的控溫保墑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殘膜回收機具是保障地膜回收利用的重要手段。主要農機:多功能鋪膜機、殘膜回收機、土壤清理機、土壤修復機、厚地膜回收機等。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