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地方農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但是貧困人口基數依然龐大。對此,政府釋放減貧新信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終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各地政府積極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等,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
甘肅中藥材產業助力扶貧攻堅
甘肅定西市是“千年藥鄉”,10月中旬的田地間可見農民挖藥、可聞鮮藥清香。渭源縣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素有“渭水當歸傳兩廣”和“黨參故里”之說。近年來,該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帶動種植模式發展中藥材產業。
實際上,甘肅許多貧困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冷涼、高寒陰濕,又是多種道地藥材的佳適生區,而且具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把中藥材作為脫貧的主導產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優勢。
2017年定西市中醫藥產業總產值達144億元,中醫藥產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13%以上,農民人均中醫藥產業收入1695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重慶萬州增收新產業:百香果
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鎮上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情況嚴重。2017年,村民們整理荒地,引進種苗,成片的百香果林在向東村鋪展開來。
當地圍繞“三變改革”發起,所謂“三變改革”就是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創新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經營管理。通過各方籌措,共籌集了54萬元用做股金。
種植百香果以來,村民們既能拿到勞作工資,又能收取股份補貼,百香果變成了百姓的“致富果”。未來,龍駒鎮的目標就是建成產、學、研、游為一體的綜合種植基地,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山東省吳油坊村山藥銷售走出脫貧新路子
“吳油坊村土質多為疏松沙土地,土質上下一致,適宜種植山藥。”為了村里的貧困戶能夠早日脫貧致富,部分群眾就在周邊村莊和鄄城縣部分鄉鎮承包土地種植山藥。后來,村民們為了提高收益,開始在銷售時間和銷售渠道上做文章,一些種植大戶自籌資金在本村建起了冷庫,采取上門收購的方式,在價格低時保存起來,價格高時出售,截至目前全村共建設儲量300噸的冷庫32座。
隨著銷售門路越來越寬,村民們開始和食品公司簽訂訂購合同,按每斤2.8元的價格保護價收購。有了保護價,村民再也不必為忽高忽低的山藥價格而擔心,保護價收購讓群眾吃了定心丸。吳油坊村群眾山藥種植面積目前擴展到一萬余畝,在該村的帶動下,周邊行政村及與鄄城縣相鄰的幾個鄉鎮的種植面積也迅速擴大,提高當地群眾收入。
重慶市黔江區瓜蔞圓脫貧夢
瓜蔞又叫藥瓜,學名栝樓,是一種多年生攀緣型葫蘆科草本植物,喜生于深山峻嶺、荊棘叢生的山崖石縫之中。瓜蔞渾身是寶,葉子可做茶葉,瓜子可以做成休閑食品,果皮、塊根可以入藥,有解熱止渴、利尿、鎮咳祛痰等功效。
2016年以來,在重慶市黔江區金洞鄉通過種植瓜蔞圓了無數貧困戶的脫貧夢。如今,金洞鄉的瓜蔞基地還套種了芍藥、亳菊、薄荷、黃精等中藥材,該鄉黨委、政府著力把瓜蔞基地打造成中藥材基地,讓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可做,有錢可賺。
金洞鄉始終堅持以產業促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他們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探索出“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實施立體綜合農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人民網-重慶頻道、山東農業信息網、華龍網,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