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當前,甘薯產業呈現鮮食、加工及菜用消費穩步增加的發展態勢,為充分發揮甘薯在穩糧增收、提質增效方面的作用,按照“優質高產、特色專用、綠色安全”的工作思路,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2024年甘薯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北方產區
(一)結合定位優選專用壯苗。選用適宜本地種植的高產、穩產、抗性強,外觀品質、食味品質或加工品質優良的登記品種,并根據產業定位選擇鮮食型、食品加工型、淀粉加工型、特用及菜用型等專用型優良品種。鮮食宜選擇薯形好、結薯早、商品率高、干物率適中的品種;食品加工以休閑食品為主的,宜選擇薯肉色滿足加工需求、表皮光滑、產量高、干物率高的品種;淀粉加工宜選擇高產高淀粉品種。未經登記的品種不得推廣應用,注意防范虛假品種廣告。推薦選用原種以上級別的健康種苗。種苗調運需經嚴格檢疫,有效遏制蟻象等病蟲害隨調運擴散蔓延。剪苗方式采用高節位剪苗,減少薯苗帶病等風險,黃化皺縮、嚴重卷葉等異常苗要及時銷毀。栽插使用符合壯苗標準的健康種苗。
(二)配套機械設備科學用肥。北方產區平原地可采用大型田間作業機械,包括
起壟機、覆膜機、中耕除草
培土機、
打藥機、切蔓機、收獲機等,提高田間作業質量。丘陵地選擇適合的小型配套作業機械。根據生產條件使用壟膜帶一體機完成松土、起壟、成型、鎮壓、鋪帶、覆膜、埋土等作業。按照減氮、穩磷、增鉀原則施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中低肥力地塊建議每畝施用500公斤左右的商品有機肥或1000公斤左右的農家肥做基肥,與復合肥一起在耕翻或起壟前一次性施用。產量水平1500公斤/畝以下的旱薄地,推薦施用12-10-18(N-P2O5-K2O)或相近配方的硫酸鉀型緩釋復合肥(下同)30—40公斤/畝,中后期可以噴施0.2%磷酸二氫鉀+0.5%尿素1—2次。產量水平1500—3000公斤/畝的旱地或水澆地,推薦施用硫酸鉀型復合肥40—50公斤/畝。產量水平3000公斤/畝以上的水澆地,推薦施用硫酸鉀型復合肥50—60公斤/畝,薯塊膨大期隨灌水追施硫酸鉀10公斤/畝。具備滴灌或噴灌等條件的田塊,基肥用硫酸鉀型復合肥20—30公斤/畝。肥力較高的夏薯田塊可不施基肥,追肥用相似配方的水溶肥15—30公斤/畝在生育中前期隨滴灌或噴灌分2—3次施入,土壤速效鉀中等偏低的地塊可增施一次硫酸鉀5公斤左右。
(三)分類適時合理密植栽插。甘薯常壟作,一般黏土壟高30—35厘米,沙壤土壟高25—30厘米。單壟壟距80—90厘米。北方產區緯度跨度大,應根據氣候條件、品種用途和市場定位選擇適宜的栽插時間,淀粉型甘薯品種盡可能早栽,延長生長期。鮮食型甘薯可根據市場需求、品種早熟特性等分期分批栽插。因地塊特點、薯塊用途確定合理密度:鮮食用品種可適當增加密度(如4000—5000株/畝),控制薯形和大小。生育期短、早上市的小薯型品種可適當降低行距增加密度。加工用品種適當稀植(如2800—3200株/畝)。生育前期以促生長、早發苗、早封壟為重點,在封壟前及時除草。中期以控制莖葉旺長、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為重點,以壟頂壟溝形狀明顯可見為宜,出現旺長可以每畝用100克磷酸二氫鉀結合調環酸鈣·烯效唑等生長調節劑葉面噴施,或者以中耕機將溝底藤蔓截斷,改善壟溝通風透光,減少無效藤蔓的養分消耗。生長后期特別注意防澇,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四)加強重點病蟲綜合防控。北方產區主要病蟲害有甘薯病毒病、根腐病、莖線蟲病、黑斑病、黑痣病、甘薯天蛾、斜紋夜蛾、甘薯潛葉蛾、甘薯麥蛾等。由于南苗北運導致部分地區甘薯蟻蟓、甘薯蔓割病等南方病蟲害在北方時有發生,應注意加強對薯瘟、蟻象的識別和防治。防治根腐病主要選用抗病品種、無病源地塊種植;防治莖線蟲病可采用選擇健康種苗、無病地塊種植、藥劑封閉薯苗等綜合防控技術;防治黑斑病要從健康種苗抓起,選用苗床高剪健壯薯苗。要注意防控大田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推薦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等物理防治方法,適當結合低毒農藥化學防治,提高商品薯率。如需使用化學除草,闊葉類雜草可用封閉除草劑、對單子葉雜草可用精喹禾靈等進行田間噴施。有條件的地方建議水旱輪作,減輕病蟲害和連作障礙。輪作要注意上茬作物專用除草劑殘留對甘薯生產的危害,例如煙嘧莠去津、氯吡嘧磺隆等磺酰脲類除草劑。
(五)機械收獲適時分級銷儲。提倡機械化收獲。鮮食用甘薯密切關注市場行情,調整栽插期和收獲期,分期收獲,做好包裝銷售、貯藏后銷售等,避免盲目擴種、集中上市。夏季收獲注意及時收儲,防止田間燙傷薯塊,應盡快銷售,減少儲藏成本。秋季收獲需選擇晴好天氣,上午收刨,經過田間晾曬,當天下午貯存,要注意做到輕刨、輕裝、輕運、輕卸,要用塑料周轉箱或條筐裝運,防止破傷。盡量在霜前完成收獲,避免凍害。加工用甘薯要根據企業需求做好收獲和貯藏工作。有條件的區域進行高溫愈合處理。貯藏庫保持環境溫度10—13℃、濕度85%左右,具體窖溫、濕度根據貯藏品種特性確定。貯藏量一般占窖空間的三分之二,注意通氣,保證適當空氣流動。切忌雨天、霜凍后入庫貯藏。規范甘薯貯藏期農藥使用,盡量選擇生物制劑,保障食品安全。種薯提倡38℃左右快速愈合3天后貯藏。
二、南方產區
(一)栽插健康壯苗。根據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種植目的、營銷方式等因素,選用適宜的優質專用甘薯品種。推薦選用原種以上級別的脫毒種苗。種苗調運,需經嚴格檢疫,未經檢疫的薯苗不可調運。剪苗方式采用高節位剪苗,減少薯苗帶病等風險,黃化皺縮、嚴重卷葉等異常苗要及時銷毀。栽插符合壯苗標準的健康種苗。
(二)起壟合理密植。根據地塊、品種等確定合理的栽插密度,一般建議在3000—4000株。南方夏秋薯區利用冬閑田種植夏薯的可提前起壟,非冬閑田在降雨間隙搶時起壟。有條件的地方建議水旱輪作,或與花生、玉米等旱作作物輪作,以減輕病蟲害和連作障礙,實現增產增效。
(三)科學施肥增效。堅持測土配方施肥,推廣使用甘薯專用肥。施肥原則為減氮、穩磷、增鉀,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丘陵山地等瘠薄地塊建議每畝施用500公斤左右的商品有機肥或1000公斤左右的農家肥做基肥,與復合肥一起耕翻或起壟前一次性施用。產量水平1500公斤/畝以下的旱薄地,推薦施用硫酸鉀型緩釋復合肥15—20公斤/畝;封壟前追施硫酸鉀5—10公斤/畝,中后期根據苗情用含中微量元素葉面肥噴施1—2次。產量水平1500—2500公斤/畝的地塊,推薦施用硫酸鉀型緩釋復合肥15—20公斤/畝;封壟前追施硫酸鉀10—15公斤/畝,中后期根據苗情用含中微量元素葉面肥噴施1—2次。產量水平2500公斤/畝以上的地塊,推薦施用硫酸鉀型緩釋復合肥15—25公斤/畝;封壟前追施硫酸鉀15—20公斤/畝,中后期根據苗情用含中微量元素葉面肥噴施1—2次。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田塊,基肥用硫酸鉀型緩釋復合肥20—30公斤/畝,肥力較高的田塊可不施基肥。追肥用硫酸二氫鉀15—25公斤/畝在生育中前期隨滴灌或噴灌分2—3次施入,中后期根據苗情可以用含中微量元素的葉面肥噴施1—2次。
(四)加強田管增效。栽插時一次性澆透定根水,以促早發苗、早封壟。中后期以促進薯塊膨大為重點,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控旺。生長后期特別注意防澇,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用甘薯應適當早栽提高單產。緩坡地區根據地形、坡度等選擇適合的小型配套作業機械,地勢平坦地區可采用大型田間作業機械,包括起壟機、覆膜機、中耕除草培土機、切蔓機、收獲機等,提高田間作業質量,減輕勞動強度,節約用工成本。
(五)病蟲防控結合。杜絕栽插病毒苗,控制甘薯SPVD復合病毒和卷葉病毒危害;根腐病、薯瘟病等無有效藥劑防治的病害,要選用抗病品種、選擇無病地塊種植;黑斑病可選用苗床高剪健壯薯苗,栽插前用適宜藥劑處理;杜絕超劑量使用農藥;要注意防控大田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推薦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等物理防治方法,適當結合低毒農藥化學防治,提高商品薯率;南方產區要采取綜合措施,防止蟻象為害。規范甘薯貯藏期化學藥劑使用,盡量選擇生物制劑,保障食品安全。
(六)適期收獲銷售。及時了解市場行情,防止盲目引種、擴種;采取分級銷售、包裝銷售、有條件的區域可做收獲后高溫愈合、糖化等品質提升等工作,以提高銷售價格、增加產值,提高種植效益。
三、菜用甘薯
(一)科學選用品種。菜用甘薯專用品種具有耐高溫高濕、耐病蟲、營養價值高、口感好的特點,是夏季“伏缺菜”的重要選擇。根據各地消費習慣,選擇具有莖葉生長快、再生能力強、莖尖茸毛少、無苦澀味、口感嫩滑等特點的菜用甘薯專用品種。選用通過國家或地方登記的優質菜用甘薯品種,未經登記的品種不推薦種植。
(二)繁育健康種苗。根據品種結薯習性,菜用甘薯育苗分為薯塊育苗和保護地保苗育苗兩種方式。薯塊育苗,保持苗床相對濕度80%、最低溫度15—18℃,60%左右薯塊出芽時床溫保持18℃以上,超過35℃及時通風降溫。薯苗高度15—20厘米時剪苗栽插。保護地保苗育苗,要在溫室大棚保存植株,氣溫回升或加溫條件下促進正常生長,剪取新發側枝扦插擴繁。保護地保苗育苗特別要注意基礎苗定期更新,不能連續多年使用。種苗繁育過程中應注意防止薯塊和土壤病菌傳播,防止蚜蟲傳播病毒病。
(三)控制規模種植。菜用甘薯貨架期短,選擇距市場近的城郊種植為宜。田間采收勞動用工量大,應根據市場容量、勞動力情況適度規模種植,不宜盲目擴種。根據氣候特點、設施結構性能、栽培模式、市場需求預測和病蟲害發生規律,合理安排適宜的種植期和茬口。露地栽培避開氣象災害和病蟲害高發期,防止栽插期過于集中。設施栽培注意按照目標市場蔬菜價格變化規律、當地冬春氣候特點和不同棚室的結構性能,安排秋冬茬、冬春茬生產及品種結構,調控上市時間。
(四)加強田間管理。選擇肥力較好、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松通氣、富含有機質的地塊,整畦起溝栽培,畦面寬度80—100厘米、溝深30厘米。以有機肥作基肥,選用莖蔓粗壯、老嫩適度、節間較短、葉片肥厚、無氣生根、無病蟲害、帶心葉的頂端壯苗進行扦插,畝扦插密度壟作不低于8000株,畦作不低于12000株。成活后生長最適溫度18—38℃,每天早晚噴水1—2次,苗長15厘米以上進行打頂促分枝。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結合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一般可采用防蟲網結合吸蟲機和生物農藥防蟲,減少使用化學農藥。
(五)適時修剪采收。菜用甘薯從封壟至收獲薯塊前半個月都可采摘,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分批采收,一般每7—10天可采收1次,注意防止葉片萎蔫脫水。上午10時之前為最佳口感采收期。采摘完莖葉的長蔓應及時修剪,保留20厘米以內的分枝,保證養分充足供應,促進植株分枝及新葉生長。還可通過清洗、漂燙、速凍等加工工藝措施,開發速凍蔬菜,延長市場供應期。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