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為認真貫徹全國春耕備耕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提單產行動,結合京郊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實際,圍繞全面抓好糧食作物機耕機播質量和單產提升工作,提出如下技術指導意見。
一、春玉米生產減損增效農機技術要點
(一)
深松機械化技術。播種前進行深松整地聯合作業,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加深耕作層,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有利于玉米根系深扎,可提高抗旱、抗倒能力。根據土層厚度等因素綜合確定深松深度,一般應達30cm,山區耕作層30cm以下存在較多石塊區域,深松深度一般大于25cm即可。深松聯合整地后要做到田面平整細碎,上虛下實,為播種創造良好的種床條件。
(二)精量
播種機化技術。根據生產條件、地力基礎和氣候條件,選用經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宜機收優良品種,應采用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進行病蟲害防治。播種機應具有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功能,要求作業通過性強、無堵塞、播種質量好、能同時深施化肥。為配合機收作業,確保機收效果,最好選用行數、行距與
收獲機匹配的玉米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推薦配套使用具備北斗輔助駕駛導航功能的拖拉機,以有效提升播種質量和土地利用率。根據種子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播種機類型和排種部件。為實現苗齊苗全苗壯,嚴格按品種標準密度確定下種量,一穴一粒,不重播、不漏播。適時開展機播作業,當地溫穩定在10℃以上、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時,方可開始播種。精量播種作業質量應滿足播種深度合格率≥80%,粒距合格率≥95%,出苗率90%以上。播種前要按照播種要求,做好播種機株距、行距、播深、下肥量的調整,并進行試播后扒開土壤檢查,符合要求后再進行大面積播種。播種時隨時查看播種機工作情況,出現故障立刻排除,以防出現漏播或斷行,如出現要及時補播。指夾式播種機作業速度控制在6~8km/h,氣力式播種機為8~10km/h。
(三)植保機械化技術。播種完成后,建議使用符合標準的農藥品種和用量,重點選擇殺草譜寬、持效期適中、無殘效、對后茬作物無影響的除草劑。植保機械應選用配有霧化程度高、防漂移扇形噴頭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用于噴灑的農藥應為液態藥劑,且經過攪拌后沉淀較少。機具作業前,應逐個校核噴頭流量,及時更換不合格的噴頭;植保機械作業時,應根據植保技術要求、機具噴幅和噴頭總流量,來調整機具行走速度,噴藥過程不得重噴和漏噴。噴施過程中,作業機手和相關人員必須佩戴好防護用具,注意風向,防止人員吸入農藥引發中毒。
二、冬小麥田間管理農機技術要點
(一)鎮壓機械化技術。作業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小麥返青前表土化凍5~8cm,白天最高氣溫達到5℃左右時進行。要因苗因地因天選擇開展鎮壓作業,嚴格貫徹“壓干不壓濕(地表),壓軟不壓硬(麥苗),壓旺不壓弱(麥田)”的原則。鎮壓最佳時期為壓后表層出現一層很薄的碎土時為宜,土壤過干或過濕都不宜采用。應選用平滑型鎮壓器,鎮壓作業時,行走速度要均勻,以土壤壓實為根本標準,根據機具重量、地塊平整度等因素綜合選擇適宜速度。
(二)植保機械化技術。小麥起身拔節期和抽穗期是病蟲害防治的兩個關鍵時期。應根據小麥生長情況和雜草情況綜合判斷,選擇適宜的藥劑和施藥時間。噴施除草劑一般選擇在10~20℃的溫度范圍內進行,如果溫度低于10℃以下,用藥的效果會顯著下降。在植保機具選擇上,可采用噴桿式噴霧機、農用植保無人機等機具。
(三)節水灌溉技術。冬小麥澆水時間應視苗情和墑情而定,可根據苗情長勢,結合澆水同步施肥。灌溉前對機井、泵站、管道設施、過濾裝置和機具設備進行檢查,確保功能完好。按作物需求和機具設備的供水能力計算合理的灌溉流量和作業速度。按灌溉設備操作規范開展作業,及時排除故障,保證機具設備安全運行。
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作業技術要點
作業主要針對春玉米播種前,對進行秸稈粉碎還田或撿拾打捆收集,以利于進行肥料化、飼料化或基料化等方式的綜合利用。
(一)秸稈撿拾打捆技術。秸稈撿拾打捆技術是通過秸稈撿拾打捆機,將玉米收獲后的殘留秸稈撿拾打捆,可有效解決因機收或人工收獲后農田秸稈殘留量大的問題。打捆秸稈成捆率應達到98%以上,草捆抗摔率應達到90%以上。
(二)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秸稈粉碎還田技術是通過秸稈粉碎還田設備,將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經過一段時間的腐熟作用后,可以轉化成有機質和速效養分,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能夠促進農業節水、節本、增產、增效,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秸稈粉碎后長度應小于10cm,碎茬長度應小于5cm,切碎長度合格率應達到90%以上,秸稈漏切率應小于1.5%。秸稈粉碎還田時,地表殘茬高度應小于8cm。秸稈、根茬粉碎還田后應做到拋灑均勻無堆積。
四、農機作業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要點
(一)農機輔助駕駛導航技術。利用高精度北斗衛星定位導航信息,控制器實時向液壓控制閥發送指令,從而控制農機按照設定路線(直線或曲線)進行自動駕駛。重點圍繞糧食作物生產需求,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高質高效開展耕整地、精量播種、植保、灌溉、施肥、收獲、秸稈處理、場地干燥、儲運等全程機械化集成配套技術推廣。
(二)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在農作物生長期內,利用原有噴灌機上加裝的智能施肥系統,實現遠程水泵控制、入機流量及壓力監測、基于北斗定位的運行位置監測、手機APP控制等功能。同時具備本地及遠程控制、運行狀態監測等能力,融合域內氣象、視頻等信息,實現作物生長期內精準水肥一體化作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