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山西省植保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分析研判,預計2024年小麥病蟲總體偏重發生,其中蚜蟲在運城、臨汾麥田偏重發生,麥蜘蛛在南部旱垣麥田偏重發生,白粉病在運城、臨汾部分旱地麥田及水澆地群體密度大的麥田偏重發生;莖基腐病在運城、臨汾部分濕度大的麥田偏重發生,并呈逐年加重趨勢;赤霉病中等流行,抽穗揚花期遇雨有偏重發生的可能;條銹病在運城、臨汾部分麥田有中等流行風險。為有效控制病蟲危害,確保小麥穩產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全省實現防治處置率95%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58%以上,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綠色防控示范基地、省部級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實現統防統治全覆蓋。
二、防控策略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分類指導的原則,抓住重大病蟲、重點地區、關鍵時期,開展綜合防治和統防統治,強化綠色防控、科學用藥、減量用藥,提高防控效果,實現小麥病蟲防控目標,保障小麥生產和質量安全。
三、重點防控對象
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條銹病、蚜蟲等一類病蟲害,以及莖基腐病、紋枯病等莖基部病害,兼顧白粉病、麥蜘蛛、全蝕病、吸漿蟲等。
四、防控措施
在準確監測的基礎上,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主攻對象,分類施策,綜合防治。
(一)返青拔節期
以防治白粉病、麥蜘蛛為重點,兼治紋枯病、莖基腐病、麥蚜。在白粉病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到10%時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環丙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等。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要用足藥液量,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當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可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井岡霉素、多抗霉素等進行防治。對小麥莖基腐病,選用丙硫菌唑、葉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藥劑防治。對紋枯病、莖基腐病等莖基部病害的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將藥液噴淋在麥株莖基部,以確保防治效果。
對麥蜘蛛,當平均33厘米行長螨量達200頭時,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聯苯·三唑磷等藥劑噴霧防治,同時可通過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等農業措施,降低田間蟲量。對蚜蟲,當蚜量達到百株200頭時,應選用啶蟲脒、噻蟲胺、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等藥劑及時開展防治。
如果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可分別選擇對路農藥混配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在病蟲防控的同時,可結合當地苗情,適當添加生長調節劑或免疫誘抗劑如蕓苔素內酯、赤·吲乙·蕓苔、噻苯隆、氨基寡糖素、二氫卟吩鐵、免疫激活蛋白等,提高抗病蟲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提高病蟲防控效果。
(二)抽穗揚花期
重點防治赤霉病、銹病、白粉病、吸漿蟲等。對赤霉病,突出預防為主,晉南部常發區堅持“見花打藥”,其他偶發區堅持“看天施藥”,遏制病害流行,一旦抽穗揚花期遇陰雨等天氣立即噴藥預防;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葉菌唑、枯草芽孢桿菌等,要用足藥液量,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如抽穗揚花期遇連續陰雨天氣,需隔5~7天再輪換用藥防治1~2次,確保防治效果。苯丙咪唑類藥劑抗性水平高的地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劑,提倡輪換用藥和組合用藥。對條銹病,要加強病情監測,堅持“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并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丙硫菌唑·戊唑醇等。
對小麥吸漿蟲,應重點做好抽穗期的成蟲防治。在抽穗初期10復網20頭以上成蟲時,及時選用阿維·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等農藥進行防治,重發區間隔3天輪換用藥,再防治1次。
對小麥白粉病、葉銹病,可以結合防治赤霉病、條銹病進行兼治;當田間病葉率達10%時,選用環丙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等殺菌劑進行防治,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
(三)灌漿期
重點防控麥穗蚜,提倡綜合用藥,達到一噴多效。當田間百穗蚜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于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抗蚜威、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參堿、耳霉菌等藥劑噴霧防治。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對白粉病和葉銹病等可結合小麥“一噴三防”,實施
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科學混用,綜合控制病蟲,助力單產提升行動。
五、主推技術
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條銹病、蚜蟲等一類病蟲害,以及莖基腐病、紋枯病等莖基部病害,兼顧白粉病、麥蜘蛛、全蝕病、吸漿蟲等。
(一)綠色防控技術
重點推廣抗病品種和適期晚播、深翻、生態調控、保護及利用天敵、免疫誘抗、生物農藥等技術,提高藥劑拌種或者種子包衣比例。對于赤霉病、條銹病、蚜蟲等重大病蟲,要加強監測預警,及早發現、及時處置;對重點區域,應加強病情普查,必要時組織開展專業化應急防控,防止病蟲大面積暴發危害。
(二)穗期“一噴三防”技術
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白粉病、赤霉病、條銹病、葉銹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高效對路的殺菌劑、殺蟲劑、葉面肥、免疫激活蛋白、調節劑和農藥助劑等科學混用,綜合施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防病蟲防早衰防干熱風,達到一噴多效、農藥減量和單產提升的效果。
(三)科學用藥技術
做到抓住關鍵時期、選用對路藥劑、用足藥量水量、科學混配、輪換用藥,注意保護蜜蜂等非靶標生物;推廣使用自走式噴桿
噴霧機、植保無人飛機等高效施藥機械噴霧防治,使用植保無人飛機施藥時,應添加相應的沉降、抗蒸發等功能的助劑,每畝用水量不低于1.5升,確保防治效果。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