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市場行情】之前在
拖拉機、
聯合收割機、
玉米收獲機和花生收獲機領域引入了購機強度概念,分析了相應農機產品的市場發展空間,下面用同樣的購機強度概念,分析一下薯類收獲機的市場發展空間有多大。
1、薯類作物及其收獲機械
薯類作物又稱根莖類作物,主要包括甘薯、馬鈴薯、山藥、芋類等。這類作物的產品器官是塊根和塊莖,生長在土壤中。由于薯類作物是宜糧、宜菜、宜飼還可做工業原料的糧食作物,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薯類挖掘收獲機的結構主要包括牽引底盤、機架、懸掛裝置、挖掘裝置、輸送分離裝置和動力傳動裝置等。其工作原理是,在拖拉機底盤的牽引及動力傳動下,由挖掘鏟將薯塊連同土壤全部鏟起,隨著收獲機組的前進,將鏟起的薯塊和土送至柵條式輸送分離裝置上,大部分土從柵條間隙漏下,薯塊被向后輸送并落于地表,成條狀鋪放,再由人工撿拾。
盡管薯類作物品種不同,但收獲方式和原理是一樣的,一般各種薯類和花生收獲都可以通用。
2、各省區薯類作物種植面積
根據國家統計局各省份2015-2019年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的統計數據,計算出38省區平均每年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為1.08億畝,各省區這5年平均每年的種植面積見下表。
各省區薯類作物2015-2019年平均每年種植面積
從薯類作物種植面積的省區分布看,陜西最多,達4965.45萬畝,占總量的45.92%。其次,四川、貴州和重慶都超過了1000萬畝,以上4省市合計9141.33萬畝,占總量的84.54%。
3、2023年薯類收獲機購機強度
為了說明各省區薯類收獲機的銷量水平,這里引入購機強度概念。所謂購機強度,是指年內各個省份單位面積薯類種植面積購買薯類收獲機的臺數,用單位“臺/萬畝”來表示。這個數據指標,比較明確地顯示出各個省區購買薯類收獲機的數量水平。
從計算得出的各省區薯類收獲機購機強度看,西藏購機強度最高,達到69.620臺/萬畝。其次為青海,達到10.465臺/萬畝。接下來依次為山東3.601臺/萬畝,甘肅2.271臺/萬畝,河北2.138臺/萬畝,內蒙古1.785臺/萬畝,福建1.363臺/萬畝,遼寧1.331臺/萬畝。除這8省區外,還有云南、寧夏、黑龍江和江蘇4省區達到0.5臺/萬畝以上,其余省區購機強度均未達到0.5臺/萬畝。
2023年各省薯類收獲機購機強度統計表
應該指出,薯類作物4個種植大省,購機強度均未達到0.5臺/萬畝,說明薯類收獲機械化程度普遍很低。
當然,薯類收獲機購機強度低的原因,可能還有補貼公示不及時的情況,即有已購買而尚未公示補貼的數量,或者有購買薯類收獲機未申報補貼的情況。另外,可能還有薯類作物種植面積變化比較大等因素。
4、薯類收獲機械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薯類人力收獲是比較重的體力勞動,一般需要壯勞力才能勝任。目前這種簡單的薯類挖掘收獲機,價格只有幾千元,為什么目前薯類收獲機械化水平還很低呢?個人認為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不少地方薯類種植面積比較小,大都在邊角零星地塊,相對來說,不容易采用機械收獲。
二是薯類收獲機普及工作不到位,一些地方雖然有需求,但沒有見過或者不知道有這種收獲機械。
三是有的地方雖然嘗試使用薯類收獲機,但由于土壤特性或者收獲機產品性能達不到要求,收不干凈或傷薯嚴重,農民不愿意使用機械收獲。
四是個別地區拖拉機動力比較少,造成薯類收獲機推廣難。
5、發展薯類收獲機的建議
要打破薯類收獲機的發展瓶頸,就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做一些工作。
一是加大薯類收獲機的推廣力度。有關部門應該在薯類收獲機的推廣上加大力度,引進實用先進的品牌,在當地開展示范和試點,使薯農認識到薯類機收的優勢,引導農民購機。
二是薯類收獲機生產企業應該與拖拉機企業聯手,在拖拉機運用不多的地區開展薯類收獲機的演示宣傳,一方面開拓薯類收獲機市場,同時也加強了拖拉機的產品宣傳。
三是薯類收獲機生產企業應學習發達國家大型薯類收獲機的產品技術,針對大面積薯類種植區域,研制開發集殺秧、挖掘、分離、撿拾、分級、裝筐(袋)一體化作業的薯類聯合收獲機,以提升作業效率和作業效果,引領薯類收獲機產品技術升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