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寧學貴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
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農機銷售季節性非常強,春節后立即就會進入春耕前的銷售旺季,一些地方農歷年的集市上、廟會上農機企業的促銷、推銷就開始唱大戲了。因此,農機企業的商務年會基本都是在12月份和1月份開。
三年疫情影響了一些企業商務年會的舉辦,加之農機行業當下不確定因素比較多,企業與自己的供應商、經銷商需要統一認識和達成一致行動。因此與往年相比,今年農機企業的商務年會、合作伙伴大會就更多、更扎堆,會議規模大、氣氛也熱烈。從會議新聞報道看,多數農機企業公布了2024年收入要增長的計劃和更高的利潤目標,似乎感受不到農機工業2023年下行的壓力。
這是企業的經營技巧和營銷策略?還是企業領導對市場的樂觀判斷?2024年農機工業將呈現怎樣的增長態勢成為企業和協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2023年農機工業的“涼爽”
2023年國內和國際農機工業都遇到了很多困難和較大的壓力,進入深度不景氣的狀態。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業務收入總額2428億元,比上一年減少了9.62%,行業利潤總額減少4.98%;主要農機產品生產和銷售都大幅度的減少,骨干企業大中拖的產量下降了0.14 %、銷量下降了16.97%、大中拖出口量增長了21.51%;小四輪拖拉機產量增長了91.83%;手扶拖拉機產量下降了4.87%。骨干企業自走輪式谷物收獲機產量下降15.07 %、銷量下降32.71%;履帶式水稻收獲機產量下降了27.22%、銷量下降38.49%;自走式玉米(摘棒子)聯合收獲機產量下降了26.65%、銷量下降了33.94%。另外,骨干企業手扶(步行)插秧機產量下降了40.56%;骨干企業壓捆機產量下降了25.22%、圓捆壓捆機銷量近乎腰折;行業飼料生產設備產量下降21.20%;畜牧機械業、棉花加工等行業也處于下行。
也有少數農機產品受國家政策影響,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比如骨干企業20~25馬力拖拉機產量增長了239.43%;喂入量9公斤縱軸流及逐稿器聯合收獲機銷量增長了41.64%;高速乘坐式插秧機產量增長了50.74%。
農機出口額同比下降3.3%。其中,水稻插秧機出口下降13.41%,微耕機等小動力機械出口下降14.12%。拖拉機出口增長26.2%,其中向俄羅斯出口拖拉機8230臺,同比增長了52.43%,對俄羅斯出口大拖在半數以上。農機進口額同比增長32.6%。其中,聯合收獲機進口同比增長了62.62%,從德國進口占了31%;拖拉機按照進口數量排隊依次是法國、美國、德國、英國;谷物免耕播種機基本都從德國進口。大型二手農機進口呈增長趨勢,二手采棉機、青儲機等進口大型農機的質量隱患和柴油機排放不達標引起行業的關注和預警。
2023年農機工業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的降幅在全國機械工業中是最大的,這是很少見的。農機工業的增速成為自2004年國家實施農機購機補貼以來的新低。農機多數子行業、大部分產品銷售都不如上一年。在激烈的競爭中一些企業退出,一些企業舉步維艱,協會和企業普遍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和壓力。
然而,在寒冷中,有企業又表現出足夠的優秀和強勢,行業呈現了更多的熱血澎湃和事業激情。
因此,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陳志會長對2023年農機行業的評價是“涼爽”。
十月份武漢國際農機展的展覽規模、參展企業數量、觀展總人數都創歷史新高;跟隨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去“日本北海道國際農機展”、“德國漢諾威農機展”參觀學習的人數都超過了百人,是歷來最大的參展團。國內、國外展會上我們看到了農機企業對行業的信心,看到了企業家不懈怠、不萎靡、不等待、砥礪前行的拼搏精神。困難面前充滿信心是第一個“爽”。
2023年是國家實施農機國四排放的第一年。骨干企業準備到位,后處理技術和智能控制裝備同步開發,國四產品按期無縫隙進入市場。國四農機后處理的再生能力、整機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售后服務保障能力比預期的好,國四產品比較好的通過了市場考驗和終端用戶認可,農機排放升級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這是又一個“爽”。
盡管行業處在冬季,但依然有工程機械、農業生產等大的企業攜資金和人才殺入農機行業,參與大型高端農機裝備的競爭。這是行業“爽”帶來的吸引力。
全球知名的農機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沒有一家萎縮的,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CLAAS、久保田和洋馬等在華外資企業2023年的業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外企3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采棉機、大型青貯機、高速插秧機等都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凱斯紐荷蘭(中國)公司大型谷物收獲機銷量比上一年增長了56%。外資企業也“爽”。
2023年行業提早謀劃國四排放升級、加快產品迭代升級的一批頭部企業實現了經營的逆勢增長和跨越式的發展。中國一拖、濰柴雷沃等公司業務收入實現增長,大輪拖出口連續增長。企業的信心還表現在固定資產的大強度投入,不遺余力的提升自己的制造能力和競爭能力。常州東風公司剛建成的現代化大馬力拖拉機制造工廠、智能化的車橋生產線都是他們“爽”的表現。大企業更“爽”。
行業的“爽”還延伸在企業的商務年會和合作伙伴大會上,提出面對行業的不確定努力實現自己的小確定(增長),每個企業都想成為冬天里的紅梅花。
行業運行遇到的主要問題
2023年農機工業的大幅下滑是多種不利因素的交織和多重因素沖擊的迭加。
第一,農機工業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沖突的影響,出口下滑,尤其是零部件出口大幅下挫。
第二,同質化競爭加劇,恰逢周期性的市場萎縮調整。拖拉機、收獲機等傳統成熟產品市場保有量已經很大,不少企業無法在技術上參與競爭,只能通過低價格低配置爭奪存量市場。參與購機補貼的拖拉機企業本就有200多家,2023年還有新的拖拉機企業加入,競爭越發的殘酷。
第三,國四農機排放升級,用戶對國四產品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信任,延遲了自己的購機計劃;國四拖拉機價格平均上漲18%,購機補貼下降約15%左右,對銷售的短期不良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國三產品2022年大水漫灌式的銷售,市場有很大庫存和滯銷;國二產品違規銷售,嚴重沖擊市場,擾亂行業競爭秩序,加劇了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第四,由于購機補貼資金供給不足,拖拉機等產品補貼比例降低、補貼資金結算周期長,農民購買能力受到影響。購機補貼資金支付時間長,農機企業資金壓力增大,一些零部件企業貨款結算成為經營中的難題。
第五,農民種地成本(尤其是土地流轉費)不斷攀升,農業生產效益不高,農民收入低,購買能力受限。農機市場不活躍、不景氣,農機工業就不興旺。
正確認識我國農機工業所處的發展階段
面對行業發展存在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和困難,不同的認識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2023年3月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措施,是“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
農機工業雖然當下面臨很多困惑和挑戰,但是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處在好的市場環境和能有所為的發展階段,農機工業依然是朝陽產業。
1、農機工業有發展活力。很多行業萎靡和下滑是市場疲軟,而農機工業供給不足依然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水稻機械化插秧、玉米機械化收獲的比率還有待提升;經濟作物種植、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裝備還供應不上,農業生產、農業現代化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有需求市場就活躍,農機企業就有機遇。
2、農機工業有發展動能。國家給農機工業的政策非常多,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國家和人民不允許糧食生產、農副產品供給出現問題,不允許農機裝備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推進的瓶頸,這是極大的推動力和能量。
3、農機工業有潛力。我國農機主要出口市場在中東、東南亞、中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都是“一帶一路”的合作者。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給農機企業搭建了巨大的國際市場和走出去發展的舞臺。
4、農機工業有發展韌性。國四升級促進了行業的結構調整,落后產能和企業被淘汰,企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提升,行業頭部企業、龍頭企業、優質企業實施提質升級,謀求高質量發展,變得越來越強,這些有增長潛力的優秀企業支撐農機工業持續向上和變強。
2024年農機工業增長嗎?
2024年是農機工業非常關鍵的一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要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國四排放的不利影響大大弱化;國家新一輪購機補貼政策實施,行業是繼續下行?還是止跌?或恢復性增長?或強勢反彈?
從企業商會年會上看,多數企業對2024年的農機市場樂觀、有信心。濰柴雷沃公司做了大幅度增長的產業鏈發動;美國愛科公司預測其國內銷售會有2位數的增長;山東薩丁控股、英軒公司等腰部以上企業也制定了樂觀的增長經營計劃。目前一些農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就開足馬力拉產量,積極為市場鋪貨了。
1月20日中國農機企業家峰會常州年會上,協會領導、中國一拖、約翰迪爾等十二家頭部企業領導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了認真分析和充分交流。峰會多數企業領導人認為,2024年全球農機行業可預見性地趨于疲軟,出口不易樂觀;2024年中國農機工業將止跌,有緩慢回升的可能,但不具備大幅反彈或強勢增長的因素和可能性。
2024年對多數企業來說,依然是壓力大、機遇在的年份。一方面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非常強,用戶的需求結構有很大的變化,行業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會形成更嚴重的“內卷”,“內卷”程度的大幅提升,將會讓很多企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應對不斷升級的“內卷”,企業或堅持創新領先一步,或努力提升核心產品的性價比,“躺平”和停留是沒有任何前途的。
2024年農機企業應該謹慎樂觀,不能冒進和賭市場,在注重提高競爭能力的同時,特別要注重資金風險防控,能夠及時止損。未來幾年,農機制造企業和經銷商之間的洗牌會加劇,以價格為主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企業必須通過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延伸來滿足用戶。
另一方面國四農機、智能農機、作業補貼、重大制造項目投產都將帶來產業集中度大的提高,產業結構優化步伐加快。今天的競爭要有技術,要依賴高端的裝備實現制造的可控,是硬實力的較量。行業必將優勝劣汰,強者更強,中國農機工業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