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農機化技術推廣典型案例之結對共建、合力解題,以突破重點技術應用為抓手推進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發展

2023-11-22 09:57:49 來源:內蒙古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閱讀量:18662 評論

  【農機網 地方農機】內蒙古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牧業機械化科(原通遼市農機技術推廣站)面對改革后,機構不完善、人員短缺、經費不足的實際困難,大膽開拓創新,打造了“市級推廣機構+旗縣推廣機構+基層合作組織+科研院所”四位一體相融合的農機技術推廣新模式。市、旗(縣)兩級合力解決人員不足,依托合作組織實施推廣項目化解基地、設備和經費難題,科研院所助力實現技術集成、優化技術模式。通過多方合作在扎魯特旗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上實現新突破,為通遼地區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打造了可復制的樣板。
 
  一、基本情況
 
  原通遼市農牧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站,于2021年4月完成機構改革,改革后與原農業技術推廣站和植保站等5家單位合并,成立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綜合站。單位職責涵蓋了種植業全程農藝與農機化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及監測調查等工作。原農機機構成為中心農牧業機械化科,現在編在崗5人,其中1人市局調訓,實有4人。有專業技術人員4人,其中中級3人。各旗縣市區改革基本參照市級模式進行,僅開魯縣獨立設置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
 
  全市綜合站反映的突出問題為專技崗缺人、工作開展壓力大。主因是:綜合站按照整體編制,農業各技術崗位均有,但原種子、植保、土肥等農藝技術崗位人員無法進入農機崗位工作,加上改革前原農機安全監理所為參公單位,人員全部轉入農牧業綜合執法等參公單位,有部分農機原崗位人員分流進入其他單位,目前單位總人員編制已滿編,無法再進入其他人員,致使農機崗位人員短缺,年輕農機化技術人員也得不到補充。
 
  二、主要做法
 
  (一)針對問題、探索共建。
 
  2021年通遼市扎魯特旗保護性耕作任務面積為2萬畝。扎魯特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分管農機副主任楊熙林,在與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牧業機械化科的座談中,講解了任務完成困難的原因,主要原因為一是專業技術人員少。機構改革后中心農機崗10人,負責全旗農機技術推廣、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登記及駕駛員考試、農機質量投訴監督、農機法規宣傳、技術培訓等內容,人少事多工作壓力較大,影響了工作推進。二是配套機具少。2021年全旗免耕播種機12臺,保護性耕作技術關鍵配套機具少,直接造成技術推廣面積受限。三是農民認知程度低。因當地沒有技術示范演示區,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了解少,對技術是否能減少風蝕水蝕,培肥地力等作用知之甚少,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種植的人少,導致應用面積較少。針對扎魯特旗反映的情況,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牧業機械化科,及時調整工作節奏,與扎魯特旗中心形成結對共建保護性耕作區域示范點,依托具有免耕基礎條件的扎魯特旗長發農機合作社,在通遼市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南寶力皋圖嘎查,聯合實施了“2021年通遼市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建設試驗示范區面積120畝,設置了兩種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各試驗40畝,另設對比田40畝,并同步開展了實施效果監測工作。通過召開不同時期的現場演示會,讓農民更加直觀的了解保護性耕作節本增效的優勢,通過入戶講解和印發宣傳資料有效推進了當地群眾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了解。項目實施期間,市旗兩級技術人員和項目實施主體共同討論技術路線,共同解決實施中的問題,共同開展效果監測,有效保障了項目的完成,為推進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夯實了基礎。
 
  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科與扎魯特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共建示范基地模式
 
  (二)提質擴面、形成合力。
 
  2021年市旗兩級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結對共建示范基地的模式,解決了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解決了當地群眾對保護性耕作技術不了解的問題,而保護性耕作機具優先補貼政策的出臺,解決了免耕播種機保有量不足的問題。為強化扎魯特旗示范引領作用,2022年在市旗兩級農機技術人員的推動下,在長發農機專業合作社協作下,與通遼市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達米花嘎查建立了1000畝的保護性耕作縣級高標準應用基地和實施效果長期監測點,按照《保護性耕作監測規程》開展土壤理化特征、作物生育期長勢等監測,為保護性耕技術應用推廣提供數據支持。2023年市旗兩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結合黨建“三比三創”活動,與扎魯特旗中心黨支部開展了結對共建活動。至此市旗兩級農機、植保、土肥等領域專家,在前期農機獨家唱戲的基礎上,形成了專家團隊,合力攻關,共促扎魯特旗保護性耕作技術提質擴面。2023年全旗免耕播種機增加至126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22.7萬畝,同時扎魯特旗長發農機專業合作社主動配合協作,引進購置免耕播種機達60臺,獨立完成保護性耕作作業13.2萬畝。2023年6月,扎魯特旗長發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等部門聯合認定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高標準應用基地建立以來,組織召開現場作業演示會2次,累計現場培訓農民230余人次,印發各類保護性耕作技術宣傳冊6800份,起到了良好的引領帶動作用。
 
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科技術人員同扎魯特旗農機人員對秸稈預留情況進行調查
 
  (三)鞏固提升,打造新模式。
 
  市旗兩級推廣機構的共建探索,由初期的農機技術人員與合作社共建示范基地,到結合“三比三創”市旗兩級不同領域專家合作推進,再到2023年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生態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探索研討新的推廣模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鞏固提升原有共建基礎,打造形成了“市級推廣機構+旗縣推廣機構+基層合作組織+科研院所”四位一體相融合的農機技術推廣新模式。通過市旗兩級技術推廣機構與科研教學單位的聯合攻關與試驗示范,實現技術推廣的有效落地,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技術指導與培訓能力,為農業經營者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和支持。
 
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科深入合作社了解免耕播種機調試與準備情況
 
  三、取得成效
 
  四位一體相融合的農機技術推廣新模式,有效解決了通遼市機構改革后工作人員少、專業技術人員更少的突出問題。2023年上半年市級農機技術人員有67天都在農牧業生產一線,完成保護性耕作任務162.3萬畝,超過自治區下達任務的22%,其中扎魯特旗由2021年的完成2萬畝,增加到2023年的完成22萬畝,提高了10倍多。在科爾沁區、開發區、庫倫旗、科左中旗等四個旗縣區,同步開展研究單位與推廣機構共建的試驗示范基地,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保護性耕作新模式,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打造“樣板間”。市級組織旗縣區在2023年春播期間,投入耕整地機械85620臺套,精量播種機械104285臺套,其中聯合耕整地機械718臺,高性能播種機2641臺,同步完成拖拉機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安裝1149臺套,有1065臺深松機組和1499臺免耕機組完成了智能終端安裝。為深松整地54.35萬畝,玉米播種180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4萬畝,油料作物播種51.5萬畝等大田作業提供了高質量農機化技術支撐。
 
  四、經驗啟示
 
  農業生產效果是品種、農藝、農機、水利等技術綜合應用結果,實現農業現代化,各專業單打獨斗難見成效,而作為技術實施重要載體的農業機械,農機化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因此,農機化技術推廣絕不能成為短板,應進一步加強。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這為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新時期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體系建設,將成為是否能夠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的關鍵,針對當前技術人員少的問題,通遼積極探索結對共建、合力公關的新技術推廣模式,是彌補短板一種探索,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重點農機化技術為抓手,以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為工作中心,突出高端、智能化機械的推廣應用,高質量完成各項推廣工作任務。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