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農機化工作以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方向,聚焦實施農機“兩大”行動和農機化轉型升級,以“兩融兩適”為路徑,全面推進農機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全力服務新時代“魚米之鄉”建設,全線融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
一是以全程全面為總攬,在整體推進上夯基礎、強后勁,拼出農機化發展“加速度”。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86.2 %,特色農機化率63.72%,秸稈機械化還田率84%左右。全面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市所有糧食主產縣區全部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在泗洪縣、泗陽縣和宿城區落地建設。同時,將設施農業、林果、漁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初加工五大產業的裝備支撐作為農機化工作主攻點,全力推進特色農業機械化。
二是以要素集聚為保障,在同發展上延鏈條、強支撐,燃動農機化發展“新引擎”。聚合資金、項目、政策等全要素資源,放大扶持乘數效應。將機械化納入生態河蟹、園藝花木、標準化果蔬、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優質稻米六大百億級產業等發展規劃。市級每年整合現代農業引導資金5500萬元,把特色農機化納入扶持范圍。近三年,全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投入5.6億元,拉動民間投入購機資金17億元,購置補貼機具3萬余臺。將機械化發展納入必要條件,重點推動省級蔬菜全程機械化典型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示范園、智慧漁業數字水產養殖基地等標準化建設,協同推進特色農機化發展。
三是以科技賦能為引領,在信息化提升上增優勢、添亮點,蓄勢農機化發展“新動能”。構建宿遷市智慧農機管理服務信息平臺,融入決策大廳、農機數據、作業監督、作業直報、指揮調度、后臺管理等功能,建立農機管理服務“一張網”。打造一批宿遷市立華牧業、宿遷益客種禽、江蘇德利爾田洼智慧農業園、泗洪現代農業產業園、泗陽縣農業產業園、泗洪縣金水集團等省級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典型基地(園區),啟動創建一批斯味特果業、京東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園、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等領跑全省、引領全國的裝備智能化、管理數據化、作業精準化的示范基地(園區)。無人植保機1567臺,農用北斗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設備541套。
四是以裝備應用為主線,在推廣服務上創品牌、樹標桿,助推農機化發展駛入“快車道”。高性能、復式化、智能型新型農機具快速發展。召開新機具新技術現場演示會、觀摩會130場次,網絡新媒體宣傳200余次。實行“課堂教學、實習實訓、跟蹤指導”三段式培訓方式,開展高素質農民、基層農機人員、農機安全師資等培訓近千余人。推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碼上辦”,實行秸稈還田補助資金直補到戶。“服務三農 科技先行”農機志愿服務項目被第五屆江蘇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評為銀獎項目,被宿遷
市委宣傳部等5部門聯合評為“宿遷市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五是以主體培育為依托,在“宜機化” 改造上破梗阻、強示范,釋放農機化發展“新活力”。厚植 “大服務”理念,深耕“小細節”服務,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全市擁有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8個、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74個、全省“最美農機合作社”2個,推進10 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為農戶提供全程機械作業、農資統購、培訓咨詢等 “一站式”服務。通過“改地適機”“引機適地”等方式,加大設施“宜機化”改造和建設力度,提高農機進出、作業、運輸等便利程度。
六是以農機安全為根本,在監管機制上謀創新、出實效,彰顯農機化發展“新潛力”。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強化農機安全源頭管理和“鐵牛衛士”執法,壓緊壓實農機安全生產“三個責任”。聯合市委政法委制定出臺《關于將農機安全監管融入基層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8項事項清單納入宿遷網格化社會治理智能平臺。在全省率先將存量本地變拖納入重大隱患管理范疇,提前完成本地變拖“清零”任務。2022年,構建農機安全“四全”監管制度被宿遷市安委會評為安全生產優秀改革創新項目。全市
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檢驗率連續兩年突破93%。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