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明星企業】近日,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聯合人民網舉辦的“書寫中國式現代化企業答卷”第六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創作展示活動評選結果公布,中國農機院作品——“行而不輟,躬耕為民”脫穎而出,榮獲優秀獎。
本屆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目標要求,更好展現中央企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擔當作為,進一步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提振精氣神。讓我們一起來回顧獲獎作品,向先進學習!
行而不輟,躬耕為民
他首創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小麥
免耕播種機,打破了國外核心技術的封鎖壟斷;
他榮譽加身,卻始終躬耕田野,了解農民的機械化需求,用科技助農,助推鄉村振興;
他不辭辛苦,遠赴埃塞俄比亞,推廣新型農機產品,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他是中央企業勞動模范,是農機化事業的帶頭人,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楊學軍。
工作以來,楊學軍平均每年有大半年的時間都忙碌在田間地頭,收集一手實驗數據,了解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機器,我們就應該研究什么樣的機器。”這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
2009年,他獲評中央企業勞動模范,2021年,獲評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勞動模范……榮譽加身的他依舊腳踏實地,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多次奔赴國機集團定點幫扶點四川省朝天區,為當地農戶研發安全、便攜、高效的核桃采收機械,助力朝天特色產業的發展。
躬耕田野 推進產品開發和推廣
經過多年深入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的經驗積累與探索,楊學軍首創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小麥免耕
播種機,打破了此前國外大型小麥免耕播種機在我國的壟斷局面,助力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等十多個省區保護性耕作的發展,促進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帶動農業增產增收。如今每年春耕時期,一臺臺免耕播種機馳騁在祖國大地,構成了一幅幅美麗鄉村的畫卷。
為了突破我國植保機械產品機型小、技術落后、作業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等瓶頸,彌補高地隙施藥裝備的長期空白,解決制約高稈和中耕作物生長中后期病蟲害的高效安全防治問題,楊學軍帶領團隊研制了高地隙自走式噴桿
噴霧機。該成果已推廣使用,并逐步替代進口產品。該成果獲得2014年度中國機械聯合會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除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及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楊學軍還積極開拓國外市場。2015年以來,他帶領兩位年輕同志,不遠萬里,奔赴埃塞俄比亞,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導致的身體不適,堅持在田間地頭做試驗。當地參與試驗的非洲技術人員都被他們不怕困難、勤奮工作的精神所深深感動。
歷時四年,楊學軍團隊研制的苔麩播種機,解決了當地小粒種子精量播種、開溝器堵塞嚴重、驅動地輪粘土嚴重無法轉動等問題,將當地農民傳統的撒播改成了條播,不僅節省種子40%以上,而且增產15%以上;研制的小型脫粒清選機,每天可完成14—18人收割的苔麩脫粒和清選;研制的中型脫粒機效率提高了3倍,且操作更加簡單,使種子更加清潔;創新設計的小型聯合收獲機,具有歷史性意義,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倒伏苔麩收割及小型聯合收獲問題,一次作業效率相當于當地20—30個人同時開工;研制的中型苔麩聯合收獲機效率又提高了5倍。
埃塞農業部對項目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重視,并積極推進產業化工作。
科技助農 助力鄉村振興
四川省朝天區是中國核桃之鄉,也是國機集團的幫扶點。多年來,傳統的人工采摘核桃方式費時費力,勞動強度高、危險大,還一定程度影響核桃的品質。如何幫助農戶便捷、高效、安全地完成核桃采摘成為楊學軍最掛心的事。
自2020年12月開始,楊學軍帶團隊多次前往朝天區進行實地調研,在核桃收獲季節,又多次進行實地測試,積極研發核桃采摘相關設備。經過努力,目前核桃收獲機經過三代改進,已形成便攜式輕便型、推車式和自走式核桃收獲機共3款機型。此外,團隊研發了核桃樹根清土機并經過兩代改進,形成電動、油動2款產品,采收清土一體機1款產品,大大提高了采收率。每臺農機每天能最大限度代替10人次的工作量,每天降低成本達1000元以上。
目前,楊學軍還兼任中國農機學會耕作機械分會主任、中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植保與清洗機械分技術委員會主任、耕作和施肥機械分技術委員會主任,不斷踐行行業帶頭人的職責。在做好科研和開發工作的同時,他依然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積極組織和主持、參與標準的制修訂及審查工作,用科技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
多年來,楊學軍主持和參與了幾十項國家項目,開發出耕種、植保機械30余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二等獎6項,授權國家專利50余項,主持和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10余項,參與編著3本。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楊學軍悉心培養科技人才隊伍,帶出了30多人的兩個團隊,培養和指導了20多名研究生。
楊學軍用堅定的信念、無悔的熱情和實際的行動,投入到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