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地方農機】說起“機器換人”,可能人們眼前浮現的是現代化車間,
機器人一板一眼的高科技動作。但在廣袤的田野里,“只聞機器聲不見農人忙”也已成為常態。去年12月份,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二批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等名單,瑞安榜上有名,成為全省10個綜合性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之一。記者近期尋訪農村,探究瑞安“機器換人”三步曲。
(一)機器換人增效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期,在馬嶼鎮增垟村增瑞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里,轟鳴聲陣陣。一人快速地為
育秧機器補種、添土,一人熟練地操作機器來回作業,鋪土、播種、覆土……育秧作業一氣呵成,完成一塊秧盤只需幾秒鐘。
今年,增瑞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將種植1800多畝水稻。該社率全市之先引進育秧機器人,建造育秧大棚,購買鏟車、叉車等,成立占地5500多平方米的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總投資600多萬元,其中70%由政府補貼。“我們從這個月初開始育秧,這臺育秧機器價值50多萬元。以前八九個人一個小時完成600多塊秧盤,現在兩三個人就可以完成850多塊秧盤。”合作社負責人李存賢告訴記者。
李存賢口中的育秧機器人就是水稻育苗全智能流水線,只需按下開關,傳輸帶將有機土壤均勻地鋪在秧盤上,然后一粒粒種子被整齊有序地鋪在秧盤中,輕輕地蓋上一層覆土,機械手把秧盤從流水線上依次取下擺放整齊,再由工人駕駛叉車運送到旁邊的催芽室。“催芽室占地70多平方米,裝有地熱和
吹風機,保持恒溫31℃,大約三天后出芽,之后再把秧盤運送到育苗大棚里。”李存賢介紹說。
記者在增瑞農業種植合作社育苗大棚里看到幾名工人正在擺放秧盤。經過20來天,這里就能培育出符合插秧機要求的秧苗,比傳統育秧大約快了一個星期。
“機器育秧效果又快又勻。”李存賢俯下身,仔細查看起育苗質量,“人工育秧會浪費種子,也不均勻。機械化后出苗整齊、秧苗矮健、利于移栽,活棵率自然高,節省用種量 30%、增產5%至10%。”
機械化育秧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減輕了農戶勞作強度,更提高了水稻種植的含金量。“比起傳統的流水線人工育苗,省時省力省成本,我們還給馬嶼周邊農戶提供服務,有2000多畝。”說起“機器換人”前后的變化,李存賢算了一筆經濟賬,“水稻育秧是以秧盤為單位,過去一個勞動力每天最多能育600盤,引進育秧機器后每天能育2000多盤。按照農忙時勞動力每天300元計算,每畝至少節省育苗成本一半以上。”
(二)思維呼喚突圍
說起“機器換人”,還要追溯到2016年。當年瑞安確立創建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目標以來,通過政企合送農機保險、破解農用設施用地審批、服務組織培育提升、警農合作機制等創新措施,促進農業“機器換人”落地。
“過去的夏季‘三搶’農忙時節,我們農場可能會臨時雇傭300多人,但現在只需要30多個工人就夠了。”瑞安源田家庭農場負責人項偉章說,她的農場流轉承包了2300多畝耕地,農業機械的普及大大降低了農場的人工成本。農場投入300多萬元陸續購入50多臺大型農機,從插秧、育秧到噴藥、收割、烘干等水稻種植的全過程都實現了機械化,這些農機除了服務自己農場的需求之外,還可以提供周邊的水稻種植戶代播、代種、代收等服務,服務能力達到3000多畝。
2016年以來,短短三年,瑞安市農業三大產業基本實現機械化,其中水稻各環節機械化率達80%以上,名優茶生產加工主要環節機械化率達到97%以上,規模以上蛋雞養殖主要環節機械化率達92%以上。
在浙江省2018年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單位名單中,瑞安成為溫州域內首個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市。
瑞安高度重視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創建工作,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目標導向,圍繞糧油、茶葉、畜牧等三個產業,不斷強化保障。2022年,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 91.82%,茶葉全程機械化率79.4%,畜牧生產機械化率為93.4%。
一方面努力提高糧油、茶葉、畜牧3個產業的“機器換人”總體水平;另一方面緊盯25個示范基地建設,特別是9個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創建,技術力量薄弱是各實施主體的共同短板。“如何補足這塊短板,我們與實施主體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邀請聯系院校、部門、鄉鎮技術專家予以指導,借助各專家的力量開展農藝農機融合試驗,總結形成水稻無人插秧技術、茶葉高溫萎凋技術、生豬養殖智能巡檢等9個技術模式,為瑞安市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瑞安市農業機械管理中心副主任林建強說。
用地緊張是影響農機化發展的關鍵因素,瑞安市堅持發揮鄉鎮、街道的主體作用,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千方百計為農機化發展提供用地保障。2022年,為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解決用地10300平方米,新建庫房3264平方米,改造提升2021平方米。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現場會、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機器換人”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先行縣創建氛圍,2022年入戶宣傳152戶次,累計發放農機安全宣傳資料500余份。統籌推進農機實用人才培養,加大農機技術、安全生產和技能培訓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懂農機經營管理、駕駛操作、維修保養的專業隊伍。全年舉辦各類農機技術培17期,培訓人員640名。
(三)政策煥發活力
在增瑞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另一邊,還有一個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烘干中心,內置10臺烘干機、10臺熱風爐。“七月份早稻收成的時候,就在這里作業,我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人工搬運了,全部自動化作業。”李存賢說。
這20臺機器投資160多萬元,同樣享受市政府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據了解,瑞安市加大對丘陵山區、薄弱環節農業機械的地方累加補貼額度,最高達到購機款的60%;首臺套引進獎勵70%,單臺最高獎勵50萬元。
瑞安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農業“雙強”行動計劃,去年12月份,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二批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等名單,瑞安榜上有名,成為全省10個綜合性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之一。
據統計,2022年全市新增農業機械1563臺(套),農機裝備基本滿足全產業鏈機械化需求。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36萬千瓦,擁有大中型耕整機械540臺(套),種植機械 523臺(套),收獲機械539臺(套),烘干機械562臺(套),批次烘干能力6084噸。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91.8%,高效植保機械化率 98.1%,機械化烘干率95%。
市委、市政府把農業“機器換人”列入2022年度重點工作,實行“十大責任捆綁攻堅行動”;并制定《實施方案》,把“機器換人”工作納入了《瑞安市高質量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市爭當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先行標兵行動方案(2021-2025年)》;出臺農業“機器換人”系列扶持政策,對各產業、各環節適宜機械給予最大補助力度,有效促進了農機化的快速發展。
設立專項資金。“機器換人”《實施方案》明確了建成農機服務中心補助70%,最高補助400萬;建成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補助 60%,最高補助250萬元;建成農機創新試驗基地、農機數字化應用基地分別補助60%,最高100萬元。以鄉鎮(街道)為實施主體的宜機化改造項目,財政負擔10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的宜機化改造項目,財政負擔90%。
加大金融扶持。瑞安市充分發揮“三位一體”機制優勢,采用信用貸款等方式為農機化發展解決資金困難,年貸款在700萬元左右。2022年,全市投入近1 億元資金用于宜機化改造和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創建工作,極大提升了農機化發展。創建期間立項15個先行縣示范項目,投資5600萬元,其中財政補助資金3140萬元。
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水稻育秧大忙時節,瑞安熱火朝天的機械化育秧場景隨處可見。據了解,今年瑞安水稻種植面積23萬多畝,水稻育苗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
“一定要把好技術關,就是嚴格控制播種量,出苗后的溫度和水分管理,確保早稻安全用秧。”林建強表示。
瑞安市還先后制定了《瑞安市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瑞安市單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等多個技術規程。目前,水稻育苗工作已全面展開,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育秧現場指導,嚴把水稻育秧生產各環節技術標準,為培育優質壯苗打牢基礎。
此外,瑞安市茶葉、生豬等產業大力引進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推進全域宜機化改造,不斷增強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深度開展農藝農機融合和農機創新試驗。對標《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等建設指引的通知》(浙農專發[2021]67號),結合瑞安市實際情況梳理出25個基礎條件較好的基地作為示范基地重點建設,建成5個農機服務中心,10個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3個農機創新示范基地,7個數字農機應用基地。率全省之先引進14條科大訊飛生豬養殖智能巡檢設備,24小時自動監測生豬養殖動態,安裝80條糧食烘干進出料流水線,全市糧食烘干效率提升2%,進一步提高防災能力。
“機械強農”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瑞安將鞏固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創建的階段性成果,勇于創新、勤于探索,著力推進農機化向“全面、全程,高質、高效”方向發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