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機采棉是指通過使用機械采棉設備取代人工采摘棉花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促進農業現代化、應對國際市場挑戰的必由之路,通過推廣機采棉技術可以減輕采棉者的勞動強度,緩解拾花期勞動力不足,有效降低棉花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酒泉市棉花種植歷史悠久,技術成熟,是西北地區棉花單產較高的地區之一。
由于棉花種植氣候條件穩定,加之光熱資源充裕,水土配套程度高,酒泉市是甘肅省的優質產棉基地,全市植棉面積巔峰時曾達到90萬畝。傳統的植棉方式所需勞動力多,人工費用高,生產成本大,經濟效益低下,再加上棉花人工采摘生產效率低,遇到氣候變化大的年份,由于不能快速及時采收容易造成巨大損失,給棉花生產帶來潛在風險。
多年來由于農機購置補貼等國家支農惠農強農政策落實,棉花
種植機化技術已大面積推廣應用,耕、播、植保等關鍵環節已全面實現機械化作業,機械化水平均達到100%,但棉花采摘環節仍為人工作業為主,影響著全市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已成為制約酒泉市棉花生產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植棉區廣大農民群眾強烈要求用先進快捷的機械化生產方式替代落后低效的人工勞動。
2012年:機采棉技術落戶酒泉
針對酒泉市棉花收獲亟需發展采棉機械化的實際,從2012年開始,酒泉市從新疆引進機采棉技術在瓜州、金塔、敦煌三個縣(市)開展棉花生產機械化集成技術試驗示范,覆蓋三個縣市8鄉鎮14村組(農場), 2012年、2013年兩年共投入各類機采棉
播種機55臺,采棉機2臺,累計試驗示范機采棉模式播種面積10725畝。
其中:2012年2910畝,2013年7815畝,落實試驗面積45畝,完成采棉機收獲示范1800畝,占機采棉播種面積的16.7%。在引進機采棉種植技術和采收技術基礎上,結合植棉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酒泉市將機采棉種植模式、棉花品種、膜下滴灌、化控、病蟲防治、脫葉、采收等環節的農機、農藝配套技術措施進行集成優化,通過試驗示范,對機采棉種植模式、采棉機和機采棉播種機的適應性進行驗證,探索機采棉種植模式與酒泉市棉花生產的結合點,有效提高了機采棉農機農藝融合度,總結提出了適宜酒泉市特點的棉花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模式和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為酒泉市棉花高產栽培探索了新路子,為大面積開展機械化采棉技術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但從2015年開始,酒泉市棉花栽培由于受價格下降影響,種植面積從巔峰時期的90萬畝銳減到了2018年的14.3萬畝,全市機采棉技術的推廣應用隨之進入低谷。
以鄰為鑒:新疆機采棉經濟變遷史
新疆與酒泉毗鄰,兩地地理、氣候、水資源等條件極其相同。新疆耕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在8畝以上,自2013年以來,由于棉花種植成本增高,平均每畝地僅采摘費一項達到800元以上,全疆棉花種植效益下降倒逼南北疆各地大面積種植葡萄、大棗、香梨、蜜瓜等瓜果,但瓜果產量上去了,價格卻下來了,因過剩而導致的嚴重滯銷極大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為改變此種狀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力發展節水滴灌機采棉,并且機采棉的普及率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2017年全國棉花產量548萬噸,新疆占到了全國74.40%;2018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4519萬畝,其中新疆種植面積3787萬畝,占比83.80%。
2019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3810.75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76%。2020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3752.9萬畝,產量占全國的87.3%。到2020年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00%種上了機采棉,地方80%種上了機采棉。機采棉種植在新疆農業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成為新疆農民增收的穩定支柱,新疆棉花生產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規模化,2020年機械采摘率達69.83%,其中北疆達到95%。
2021年,新疆北疆地區棉花機采率接近100%,全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機采率突破80%。因此,學習借鑒新疆機采棉經濟變遷規律,通過繼續推廣應用機械化生產模式降低棉花種植成本,提高棉花產業效益對于酒泉發展機采棉經濟具有現實意義。
早在2018年,敦煌市敦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認真總結機采棉技術模式,組織人員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考察學習,并于2019年與新疆新合農場、哈密信合棉業、敦煌富農農機合作社組成機采棉產業聯盟,在黃渠鎮建成千畝機采棉生產基地開展機采棉種植生產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瓜州縣西湖鎮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扶持推廣萬畝優質機采棉生產基地作為推動棉花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打破傳統小農生產的局限,增加棉農收益,基地運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群眾以土地入股,每畝先期按照500元進行保底分紅,同時按照就近務工、集中安排的原則,優先使用入股農民在機采棉基地務工,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闖出一條新路子。
2020年:酒泉機采棉再度升溫
2020年,瓜州縣西湖鎮繼續深化與新疆哈密天云棉業有限公司的合作,采取“連片流轉、就地務工”的方式,在北溝村新增機采棉種植面積1000畝,配套節水灌溉設施5套,通過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新技術應用推廣,年產優質機采棉2600噸,打造建成了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的“全鏈條”優質機采棉生產基地。到2021年,由于機采棉技術的普及應用,酒泉市植棉區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96877畝,比2020年增加14824畝,全市機采棉面積超過了3萬畝。
2022年,酒泉市棉花種植面積繼續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全市棉花種植面積達23.15萬畝,瓜州、敦煌等縣市將發展機采棉經濟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抓手來抓,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亮點,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基礎,如像瓜州縣南岔鎮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與土地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撂荒地整治、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相結合,以村辦合作社為主體,通過與新疆鼎興農業發展公司合作經營,在九南村流轉土地發展2500畝機采棉,實現了土地集中管理,產業轉型升級。調查表明,酒泉市開展機采棉技術應用,由于機采棉寬窄行栽培種植技術突破了傳統棉花種植技術模式,將合理密植、通風采光、邊行優勢等作物高產栽培要素有機結合,實現了大幅增產。
實現機采棉后棉花種植完全不用河水,井水滴灌也只有原種棉井水的三分之一,一口正常的機井,可澆灌500—600畝地棉田,降低水費約三分之一,節約用水費65%左右。采用機采棉生產技術從種到管、收完全采用機械化,1個管理員可管理1000畝棉田,可節約大量農業勞動力發展第三產業。常規種植畝產800斤的棉田僅采摘費用至少用去800—900元,但改成機采棉僅用160元即可,機采棉按畝產800斤計算,1畝地的成本費用僅用544元(1、犁地費50元;2、種子費1.5公斤*6元=9元;3、種植費35元;4、水費80元、5、肥料費110元、除草、防蟲、挖調管理費100;7、拾花費160元),與常規種植成本相差近1000元,畝收入按每公斤籽棉6元計算,純利潤約1856元,機采棉效益比常規種棉相比翻了一翻。
問題與對策:大力發展全程機械化
目前,盡管酒泉市棉花種植面積呈恢復性增長態勢,機采率也在穩步提升,但制約機采棉發展的“卡脖子”因素也顯而易見。
一是土地流轉緩慢,耕地地塊過小不連片,機械作業施展困難。敦煌、瓜州、金塔三縣市現有的耕地雖是條田地,但在上世紀80年代包產到戶后一家一戶為了井灌節水,大部分改成3—4畝的地塊了,要實現機械采棉必須進行破耕連塊,加快土地流轉速度,至少實現50畝的連片。
二是棉花膜下精準滴灌系統不健全,配套程度低。有些鄉鎮農田僅有滴管主管,要實現滴灌系統一次性投資大,大約每畝地在700元左右,況且對現有機井要進行改造提升,尤其是要加設井水過濾凈化設備及配肥設備,確保機采棉的水肥配施。
三是農機農藝融合程度低。機采棉從種植到采收需要與采摘機配套,一臺大型的采摘機在一個采棉期至少要采收大于1萬畝棉田,采摘費才能降到最低,要發展大面積機采棉還需有專業的農機合作社購買大型拾花機進行統一服務,況且機采棉從種到收約6個月時間,種植的要求,品種的選擇,合理配水配肥需要成熟的技術支持。
機采棉在新疆已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對解決棉花收獲勞動力緊缺問題、降低采棉勞動強度、加快土地流轉、擴大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棉花生產集約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酒泉市棉花產業發展前景看,機采棉技術是植棉區農機化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加快酒泉市機采棉經濟發展步伐。
一要學習新疆經驗,結合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開展機采棉種植條件的改善和基礎設施配套,發展棉花種植適度規模經營。
二要強化機采棉技術指導,建立農業技術人員與機采棉示范田有效對接機制,使農民掌握種植技術操作要領和生產技能,掌握機采棉種植生產要求和生產技術特點,提高農民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要完善保障機制。強化“系統”思維,做好機采棉生產管理、產品銷售、市場對接、企業技改、信息服務、機械引進、技術培訓等方面協調、組織和服務,完善保障機制,推進全市機采棉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四要加大對機采棉技術引進推廣的政策扶持力度。針對農戶購置采棉機負擔過重的問題,建議政府財政在購置采棉機享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基礎上,給予購置采棉機累加補貼的扶持政策,同時探索嘗試開展融資租賃的辦法,解決農戶買不起大型采棉機的問題,鼓勵引導種棉大戶或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購置自走式采棉機。
五要加快棉加企業技術改造進度。棉加企業技術改造是機采棉技術推廣的關鍵環節,通過對開展清花線改造的棉加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并盡快產生效益,達到重點突破,帶動全盤的目的,推動其他棉加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盡早實現機采棉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普及應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