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地方農機】眼下,天津178萬畝小麥機收作業已基本結束,夏糧豐收已成定局。津沽大地,麥浪滾滾,一派豐收景象。“三夏”期間,天津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主力軍作用,小麥機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都達到了百分之百。總產量預計達到70萬噸以上。“三夏”期間,全市累計投入5800余臺
聯合收割機、8800余臺
播種機、100余臺
打捆機及大量的拖拉機等農機具,農業機械化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小麥機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均可達100%。
今年“三夏”,天津市小麥機收會戰是在疫情多點散發的形勢下打響的一場硬仗。入夏以來,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三夏”小麥機收工作專班,制定“三夏”工作應急方案,積極開展“三夏”作業形勢會商,組織作業供需精準對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服務保障工作,有力有效確保了小麥及時收獲、顆粒歸倉。
今年全市“三夏”農機化生產呈現了“搶、減、綠、安、新”五個特點:
一是突出一個“搶”字。一方面,今年小麥種植面積較往年增加,機收任務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去年播種較晚、今年春季雨水充沛,小麥普遍晚熟3至5天,再加上進入收獲期以后時逢多場降雨等不利氣候因素影響,造成小麥收割期較往年多有滯后,但收獲收官時間與常年基本一致,這得益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積極推進,也得益于交通運輸、衛生健康、氣象、石油石化等部門的大力配合,氣象部門正確預報,石油部門保障供應,交通與交管部門及時疏導。農業部門提前推動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做好機具檢修、人員培訓,同時積極聯絡引進外地收割機來津跨區作業。尤其是種植大區雖然前期啟動較晚,但后期提速很快,6月9日啟動作業,到6月25日,歷時半個月,大面積機收作業勝利收官,作業時間與往年基本持平,各方協同搶出了時間和空間,把“豐收在望”搶成“豐收在手”。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在夏收接近尾聲時,氣象部門預報6月26日全市將有一場大暴雨,無疑會給北部薊州等區的小麥機收帶來重大影響。按照市政府副秘書長王智毅的批示要求,市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于6月25日深入薊州區指導并積極調集小麥聯合收割機幫助該區搶收小麥,使小麥搶收工作圓滿結束。
二是體現一個“減”字。為減少各環節糧食浪費,尤其是減少田間地頭的收獲損失,著力推動精細收獲,秉承減損就是增產增效的理念,農業農村部門組建專家指導服務團隊,在搞好機具檢修保養及調試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機收減損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活動,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微信群和農機手領取作業證、辦理農機年檢、購機補貼手續等時機,進行宣傳動員。市農業中心通過云平臺組織機收減損培訓,濱海新區、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寧河區和靜海區相繼開展了機收減損比武活動,通過比武,不僅使機收減損意識深入人心,同時也將機收損耗率控制在2%以內,減損就是增產,相當于小麥增產一個百分點,豐產的小麥實現了顆粒歸倉,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三是增添一個“綠”字。既要顆粒歸倉,還要生態生產雙豐收。今年以來,天津市積極打造綠色“三夏”,充分借助國家購機補貼政策,以發展高效、節能、低碳環保農機具為農機合作社發展的切入點,積極倡導農機合作社重點購買大型高科技、高效能、低碳環保的聯合收獲機、深松機、免耕播種機、秸稈還田機械及配套動力機械。通過使用大馬力、大喂入量的高效聯合收獲機,推廣應用智能新能源農機設備,不僅縮短了收獲時長,同時也減少了動力消耗和排放。今年全市178萬畝小麥,實際落實秸稈機械化還田173萬畝,還田率高達97%以上,另有5萬畝小麥秸稈離田利用,變廢為寶,小麥秸稈實現了全量化綜合利用。
四是確保一個“安”字。為保障“三夏”安全生產,市農業農村委及早研判,針對可能出現的疫情防控措施升級、機具供需緊張、災害性天氣多發等情況,修訂完善了農機化生產工作預案。依托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組建了由244名機手、173臺聯合收割機、443臺(套)其他作業機具組成的10個應急作業服務隊,作為區域“三夏”農機化生產應急儲備力量。開辟農機轉運綠色通道,濱海新區、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靜海區分別在交通要道設置15個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點,免費為跨區作業的機手發放相關物品和機收“明白紙”等宣傳材料。另外,市農業農村委強化小麥機收跟蹤調度,在每日統計報送“三夏”農機化生產數據,并對作業進展情況進行播報的同時,隨時根據各區小麥搶收進度調度全市作業情況。
五是展現一個“新”字。在保障小麥機收、玉米機播正常推進的同時,農業農村部門以“三夏”生產為舞臺,在生產中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機具。智能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在生產實際得到有效應用。小麥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技術普遍應用,與此同時,組織召開了多場線上線下的新技術現場會,演示推廣新能源智能化無人作業機具,推廣小麥辣椒連作機械化技術,以此促進農民增收。其中,麥辣連作種植機械化技術模式傳承歷史模式,又創新技術方式,合理搭配茬口,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與模式,在確保主糧生產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實現土地產出效益更優化。預計比種植常規作物每畝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同時還可實現對土壤狀況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預計到6月底全市玉米機播可順利完成,并恰逢其時的利用近期的降雨,為秋糧豐收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