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地方農機】日前,在山東青島匯勤農業基地舉辦的全國智能果園機械專題演示展示會期間,來自50多家農機制造企業,
微耕機、果園軌道
運輸車、藤蔓
粉碎機等100多款產品在這里集中亮相。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濤說:“當前我國糧食作物、平原農業的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經濟作物、園藝作物、丘陵山區機械化的發展還有一定差距。由于面對地形地貌、經濟社會發展等復雜問題,迫切需要行業勠力攻關。”
這場精彩的集中演示只是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主辦的2021年全國農機流通工作會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是我國農機流通行業發展60年,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也走過了30年歷史。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毛洪表示,協會自成立起就在加強行業自律、服務行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30年的發展歷程,向行業證明了農業機械化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未來,協會將堅持不懈推進我國農機流通事業的發展,推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會議期間,為了更好地給行業、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還組織科研單位、農機生產與流通企業等代表齊聚一堂,圍繞行業關心話題和行業發展短板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機械化與智能化在多領域將實現深度融合
國外果園機械已進入高效生產狀態,各項技術穩定發展并逐漸成熟,已經從高產量向高品質開始轉變。未來,果園機械發展之路應該是什么樣子?“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的在農業領域應用,果園機械化生產通過移動終端實現遠程操控。可以通過圖像工具實時查看水果生長情況,遠程操控機器工作。在田間管理環節,可以實現根據果樹形狀自動調節噴頭高度、根據果樹株距自動對靶噴施農藥、無人駕駛與噴施農藥量自動控制等功能。”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王東偉認為,未來的果園應該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社會效益、智能化技術與裝備的深入融合發展。
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農業工程系主任、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主任楊欣表示,智能果園裝備是“智慧果園”重要技術載體,未來的智能果園將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實現果園生產管理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機器人化。
蔥、姜、山藥、甜菜等特色根莖類作物在我們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在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國際田間試驗機械化協會主席尚書旗看來,特色根莖類作物生產需要走一條“機械化+信息化融合”之路。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通過信息化的技術平臺,服務于我國農業領域。同時,要保障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制度、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協作發力。
機具高質量發展仍有諸多問題尚待破解
甘肅素有“千年藥鄉”和“天然藥庫”之稱。2020年,甘肅中藥材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3%,初步建立了黃芪、黨參、當歸機械化技術體系和機具系統。但與主要農作物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相比,中藥材生產機械化“剛剛起步”。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中藥材生產機械化團隊首席專家張陸海認為,要因品種制宜、因地制宜、先易后難、逐環節(關鍵)突破、成熟一項推廣一項,逐步實現全程機械化。同時,貫徹無公害、綠色、有機、生態種植和定向培育等新發展理念,建好機械化示范基地、確定主推技術模式、選準主推機具。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農機所研究員張旭東期待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保護性耕作。他建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推廣部門應該深入實際,針對保護性耕作的需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不斷創新作業機具,滿足保護性耕作配套機具的所需。同時,針對目前免耕播種機重量過高的實際情況,探究一種先進適用的方式,在滿足作業的同時,達到真正保護好土壤環境,實現機具的優質高效。
不論是中草藥機械或是保護性耕作機具,它們都只是我國農機化事業發展的一方面。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站長劉恒新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加快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2018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2025年農業機械化發展總目標,其中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任務相當艱巨。農機試驗鑒定和推廣系統要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為目標,以促進農機化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技術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加強隊伍自身建設為抓手,應用農業機械的集成技術,全力以赴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