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2月22日上午,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委會理事長王衛權、秘書長曹海祿、產業部主任魯紀,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功能研究室主任、加工機械化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副教授鄭志安,體系加工機械化崗位團隊成員、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吳敏,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博士高磊等一行6人到協會座談。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副秘書長苑同寶、媒體部主任馬錚、行業部副主任陳婞瑩、季節參加座談交流。
苑同寶副秘書長介紹了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近年來的行業工作情況和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的基本情況,特別是協會在中藥材機械化方面的重要活動。王衛權理事長介紹了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委會的基本情況,表示當前來看,中藥材種植正在從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向科技化、機械化、生態化轉型。在產業經濟的拉動下,在各地脫貧攻堅工作中把中藥材作為重要支柱產業的促進下,當前的種植面積在8400萬畝左右,產品在500萬噸左右,產值超過1000億元。尤其在新冠疫情爆發后,中藥材產業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快速發展。綜合來看,產業當前面臨著復雜的形勢,中藥材品種繁多、種植條件千變萬化,尤其是林地、濕地、沙地、草地生產實現機械化比一般耕地難度更大。機械化生產是當前種植群體的迫切呼聲,也是痛點所在,更是未來的產業方向。推廣機械化技術、裝備是專委會的重要職責所在。鄭志安副教授回顧了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自成立以來的工作和與協會合作共同推動中藥材機械行業發展的歷程。他表示,農機在中藥材種植養殖產業中日益受到重視,中藥材機械發展較快,正在經歷從“可用”到“好用”的升級,中藥材機械的社會化服務也在勃興,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是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會議認為,三家單位應該進一步加強合作,立足于一個中心:共同服務于中藥材產業發展,一個方法:多家單位深度融合,一個抓手:中藥材種植農機農藝融合,一個方向:集成技術、經營模式示范推廣,兩本冊子:全國中藥材機械產品冊、中藥材機械產品需求冊,N個活動:加大會議、展覽、培訓、調研、地頭展等工作的廣泛合作。會議指出,多方合作應該加強中藥材機械化方面組織架構的優化設計,選好主攻方向,主動建立課題研究。要聚焦于關鍵品種、關鍵地域,集中優勢力量服務于當前具有相對規模的產業主體,產品、技術要成熟一批、推廣一批,加快成果轉化。中藥材機械化應該注意方向和策略,注意大小結合、先易后難,要在小型化、自走式、智能化、定制化方面做好文章,要積極促進農機研發人員與種植群體的溝通交流。多方合作應該在中藥材機械細分行業健康發展方面起到引導、規范作用,發出有效的倡議、建議,避免出現一陣風、一窩蜂參與的亂象。
范建華會長表示,中醫藥是我國傳統國粹,中藥材是國家戰略性
農產品,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全民健康意識上升,醫藥需求隨之增大,中藥材產業、中藥材機械化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中藥材生產機械化也是《“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要多方聯動、共同發力,精準施策、高效服務。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