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熱點關注】 糧食烘干是糧食生產問題的“最后一公里”。據相關數據統計,糧食收獲后因氣候潮濕、來不及曬干或未達到安全儲存水分而導致在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出現霉變和發芽變質,及在晾曬過程中的拋灑損失,合計可達我國糧食總產量的5%,氣候異常年份的糧食損失更為嚴重。因此,糧食機械化干燥是糧食產后的重要環節,是糧食安全貯藏的重要條件。近年來,為解決糧食收獲“最后一公里”問題,
糧食烘干機被大力推廣。
近日,為加快推進湖北省糧食烘干能力建設,有效應對“倉門災”,切實保障全省糧食安全,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湖北省財政廳、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湖北省糧食局、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5部門聯合印發了《全省糧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
到2025年,全省糧食烘干中心(點)達到2100個左右,烘干機保有量達到1.1萬臺以上,烘干處理能力達到24萬噸/批次以上,基本滿足全省糧食烘干處理需求。 《方案》明確了三項重點任務,分別是全面提升主糧烘干能力、著力優化糧食主產區烘干能力結構、大幅提升丘陵山區糧食烘干能力,以提升水稻、小麥烘干處理能力為重點,新建一批糧食烘干處理中心(點)。到2025年,水稻、小麥產地烘干率分別達到80%和95%;優化烘干能力布局,淘汰高耗能烘干產能,加快老舊
烘干設備升級改造,全面提高烘干設施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湖北省糧食主產區烘干設備智能化、信息化率達到65%以上;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區域性烘干點和配置一批小型移動式烘干機。到2025年,丘陵山區糧食產地烘干率達到65%以上。
《方案》指出,以農機合作社為主,廣泛吸收各類種糧主體參與,通過獨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新建、改擴建一批糧食烘干中心,快速提升全省糧食烘干能力。到2025年,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和經營的烘干中心達到1500個以上,占當年糧食烘干中心總量的70%左右。以綠色環保和智能化、信息化為目標,高起點建設和改造烘干中心,實現烘干處理自動控制、精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顯著提升糧食烘干設施節能水平。到2025年,全省節能環保型烘干中心達到1400個,占總量的60%以上;智能化、信息化烘干中心達到1100個。組織省內高校院所與農機制造企業協同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節能環保、物美價廉的新型智能化、信息化烘干設備。重點支持適宜丘陵山區的小型化、移動式烘干設備研發,切實解決丘陵山區糧食安全“最后一公里”問題。
在農機補貼政策方面,《方案》指出,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向糧食烘干設備傾斜。對購置糧食烘干機的實行優先補貼,應補盡補。對購置節能環保、智能化、信息化烘干設備的,按照35%的標準測算補貼,烘干機單機補貼額最高不超過12萬元。統籌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糧食烘干作業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實施疊加補貼(助)。
此外,對新建烘干中心實施財政獎補。2022-2025年,對符合縣(市、區)規劃的新建糧食烘干中心(點),經驗收合格,省財政統籌相關資金按照批處理能力每噸1000元的標準進行先建后補。鼓勵有條件縣(市、區)對糧食烘干中心建設進行獎補。對烘干中心建設貸款按政策給予財政貼息。
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