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熱點關注】 設施種植業是農村外向型經濟主要支柱,也是重要的“菜籃子”保障工程。發展設施
種植機化,對發展現代化農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設施
種植機械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服務鄉村振興、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保障“菜籃子”供應為目標,以推進“兩全兩高”(全程全面 高質高效)農機化發展為主線,以老舊設施宜機化改擴建、設施種植“兩融兩適”(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建設為途徑,鍛長板、補短板、填空白、推全程,加快設施種植機械化發展。
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宜機化日光溫室改擴建面積達到50萬畝,宜機化塑料大棚達到100萬畝,老舊設施改造加快推進;設施建設新結構、新材料,以及智能、節能、低碳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取得新突破;宜機化設施栽培新模式、新品種、新園藝取得新發展,機藝融合技術加快推廣;設施種植機械裝備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初步完善。種植、采運環節機械化有所突破,達到35%以上;耕整地、灌溉施肥、環境調控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0%、80%、60%,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總體達到55%。
意見明確了四項工作重點:
(一)加快老舊設施結構改造。依照農機通行和室內作業條件,改造溫室出入口、骨架、耳房、緩沖間、室內通道等,優化種植空間布局,創新宜機化種植模式,滿足設備安裝運轉、機械通行作業需求。支持老舊溫室與菇房按照標準化設施結構與建造標準更新換代。積極推廣節能型設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電動設施裝備,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二)加快先進適用裝備研發。加大設施種植裝備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支持產學研推用協同攻關,重點研制設施種植與食用菌生產關鍵環節機械裝備。提升設施種植耕整、施藥、灌溉追肥、室內運輸等通用機械的自動化水平,提高環境調控、水肥一體、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尾菜、秸稈、菌渣等后處理機械的研發推廣力度。加強農業機械與溫室結構集成配套,不斷提升設施種植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
(三)加快機藝融合技術推廣。開展聯合攻關,加快選育、推廣宜機化設施專用品種,示范推廣宜機化種植技術模式,推進各環節機具裝備的協同配套,積極構建適合山東省實際的標準化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促使良種、良法、良機與設施配套,為機械化生產創造良好條件。利用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推進工程項目,在全省設施種植產業優勢市縣開展設施種植機藝融合試驗示范,推動其率先實現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
(四)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設施種植農機合作社、生產聯合體、綜合服務站(中心)等社會化專業性服務組織,開展大棚建造、維護保養、機具租賃、種苗供應、作業托管和加工銷售等社會化服務。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服務組織規范化建設的指導,引導服務組織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運行機制,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標準。不斷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設施種植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提升生產全過程機械、設備共享服務能力。
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