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近年來,四川省德陽市立足中江縣、羅江縣丘陵地區耕地特點,針對田塊細碎、異形、分散,田面坡度大,田間道路基礎設施差等特點,在中江縣黃鹿鎮、永太鎮、羅江區略坪鎮等開展丘區宜機化改造,目前已改造耕坡地1.5萬畝,還有0.5萬畝正在進行改造中,通過采取小并大、彎取直、地塊聯通、土地平整、道路配套等不同的改造技術方案,實現地塊互聯互通,消除作業死角,優化地塊布局,具備了開展全程機械化農機作業基本條件,也為調整種植結構、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創造了條件。
一、強化引導,爭取多方資金投入
科學計算項目投資概算,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激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投入農田宜機化改造。今年爭取省級農機化改造項目資金500萬,按照每畝平均1500元的標準,對5000畝宜機化改造田予以補助。同時,積極動員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投入宜機化改造,如中江縣思源種植專業合作社2017年8月以140元/畝承包了330畝荒坡地著手進行了宜機化改造。業主根據地形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分梯次進行改造,把“巴掌地”改小塊為大塊,把坡度控制在10°以內,分層挖高填低逐層削坡,地邊筑路,做到地與地相聯、地和路相通,確保機械來去自如。通過過3年的不懈努力,中江縣思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累計投入資金24.5萬元,改土330畝。成功把這片荒坡地成功改造成有收成的好土,達到旱澇保收、宜機作業,2019年種上了小麥、油菜、玉米等糧油作物,2020年實現盈利3萬余元。
二、因地制宜,嚴把關鍵環節確保建設質量
丘陵地區農機作業影響程度最大的耕地因素主要集中在機耕道配套差、耕地細碎分散、地塊坡度較大且作業死角多等方面。按照項目建設區的地形地貌,合理進行改造,一是根據地勢合理確定改造梯次,按照5°以下、5-10°、10-15°三梯次,分層挖高填低逐層削坡,地邊筑路,做到地與地相聯、地和路相通,確保機械來去自如,宜機作業安全。二是地勢與地塊有效銜接,合理去埂,把“巴掌地”、“雞爪田”改小塊為大塊,因陋就簡,宜大則大。三是建渠輸水,在適當位置埋設涵管,通水、通機械;建提灌、蓄水設施,實現滿園適時灌溉。
三、以點帶面,擴展宜機化改造成效
宜機化改造前,很多丘陵地方耕地高低不齊、寬窄不一,零星分散且雜草叢生,大中型農業機械基本無法進場作業,種植結構單一且生產效率低下。通過宜機化改造地塊坡度變緩、零碎地塊歸并整理、作業死角得到消除、機械行進路線得到延伸,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耕地利用程度顯著提高。一是盤活土地資源,激發土地活力。通過實施宜機化改造,改善了項目區耕地的機械化生產條件,使項目區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改變。如中江縣永太鎮鴻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項目實施完成后,整村流轉土地1000余畝,增強土地利用價值;二是提振農業信心,創造增收動力。宜機化改造極大提振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信心和積極性。永太鎮鴻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率先在永太鎮推行糧油作物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在為服務中心成員提供技術、物資、設備和資金等全方位的服務基礎上,還面向周邊廣大種植農戶,提供質量優異、價格實惠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接受農戶托管20余戶,對個別貧困戶的服務費實行減收、少收甚至免收,幫扶貧困戶脫貧增收。2019年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6.06萬畝次,服務農戶9500余戶,實現農機作業服務總收入424萬元,盈利80余萬元。
宜機化改造的實施,讓丘陵地區農民切實感受到農田宜機化改造對提高農業生產的巨大作用,為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有效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高農機化水平起到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