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一、一年兩作全程機械化農業生產現狀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關中渭河平原東部,耕地54.7萬公頃,農業種植模式主要以小麥、玉米輪作為主。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不斷摸索和總結,初步確定了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全程機械化技術規范和技術模式,形成了基本適應關中灌區和渭北旱塬的機械化耕作體系,已取得了試驗田和大田示范推廣的全面成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有力地推進了渭南市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550萬千瓦,擁有
拖拉機8.28萬臺,配套農機具14.44萬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08萬臺,機動噴霧(粉)機6.17萬臺,小麥聯合
收獲機1.16萬臺,玉米聯合收獲機4454臺。全市小麥機收面積為27.57萬公頃,小麥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95%,玉米機收面積24.45萬公頃,玉米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88%,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45.80萬公頃,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90%。從多年試驗示范來看,實施全程機械化技術改變了傳統耕作方式,杜絕了秸稈焚燒現象,降低了作業成本,秸稈還田使土壤結構得到了改善,培肥了地力,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雖然在耕種收環節上基本實現機械化,但在全程機械化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薄弱點、矛盾和問題,有些生產環節尚需加強。
二、一年兩作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創建
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全程機械化主要包括機械化耕整地、機械化深松施肥、免耕播種、機械化田間管理和機械化收獲等。
1.技術模式
(1)夏玉米生產技術模式機收小麥留高茬(20cm左右)→留茬覆蓋(或秸稈粉碎覆蓋)→玉米免耕施肥播種→田間管理。
(2)冬小麥生產技術模式玉米收獲及秸稈粉碎覆蓋→深松(選擇性)→小麥免耕施肥播種→田間管理。
2.各個生產環節實施全程機械化技術
(1)機械化收獲技術包括玉米和小麥機械化收獲技術。玉米聯合收獲一般選用摘穗、集穗、自卸、秸稈還田作業一次性完成的玉米聯合收獲機。近年渭南市主要應用的玉米聯合收獲機的型號有福田4YL系列
玉米聯合收割機、約翰迪爾Y210玉米果穗收割機、中聯重科生產的谷王CC30(4YZ-3C1)玉米收獲機,還有與小麥聯合收獲機互換割臺型的山東金億春雨等4yw系列。小麥聯合收獲機主要以福田雷沃重工為主,要求帶有莖稈切碎裝置。有福田雷沃谷神4LZ-2.5E2、RG40、GE50小麥聯合收割機,中聯收獲新疆4LZ-3.0谷物聯合收割機、東風E518聯合收割機等。
(2)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常用的秸稈粉碎還田機為4JQ-150型、180型、200型。
(3)免耕施肥播種技術玉米免耕播種機主要機型有河北農哈哈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2BYSF系列免耕精量施肥播種機、2BMSQFY-6/12系列玉米免耕深松全層施肥精量播種機、山東“國豐牌”2BYMGSF-4型滅茬深松分層施肥免耕精密播種機、海輪王2BSFM-4玉米免耕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機、西安大洋農林有限公司和西安雙永機械廠等生產的2BY、2BFY系列玉米免耕施肥播種機等;小麥免耕播種機主要機型有西安雙永機械廠等生產的2BFXY系列小麥硬茬播種機、河南省洛陽市鑫樂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的2MFD-6/12型全還田防纏繞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西安旋播機廠生產的2BMG-4/6(180)型、SGTNB-200Z4/8A8型等。
(4)化肥深施技術河北農哈哈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2BMSQFY-6/12系列玉米免耕深松全層施肥精量播種機,在施肥方面,開溝鏟可以將肥料分施在深度10cm至25cm的土壤中,有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5)機械化深松技術深松作業一般2年至3年進行一次,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一般為30cm左右。深松機分為*深松機和間隔深松機,渭南市常用的為間隔深松機,例如西安雙永機械廠生產的1S-5深松機、1SN-1050型,西安大洋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1S-7型深松機等。
(6)田間機械化管理技術小麥玉米草害機械化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①土壤封閉。播種后出苗前,將除草劑噴施于地表,使除草劑在有效期內充分發揮作用。②莖葉處理。雜草2葉~3葉期,采用噴霧法,把除草劑直接噴灑在雜草上,使藥劑易于附著與滲入雜草組織,有較好的除草效果。病蟲害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常規防治措施,根據發病情況及時防治。目前常用的病蟲草害防治機械化技術有噴霧(粉)機械化技術、超低容量噴霧機械化技術,采用WFB-18G背負式噴霧噴粉機、自走式高桿噴霧機、高地隙噴桿噴霧機等不同型號的先進植保機械,還有直升飛機、遙控直升飛行器和多旋翼飛行器等,對大田實施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技術。小麥一般采用播種時一次將肥料上好,不需要苗期追肥。玉米田間追肥采用玉米中耕追肥機一次完成中耕、追肥、除草等功能,例如吉林康達2ZM-2型免耕追肥機,苗側施肥距離15cm~20cm、地表下8cm~10cm。還有玉米免耕播種機也可用于玉米苗期中耕追肥。小麥玉米大田灌溉采用機井用抽水泵抽水或大渠供水溝灌方式灌溉。
三、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
當前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全程機械化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土地小規模耕作問題、耕整地技術落后、種植技術不統一、配套機具性能不穩定、植保和烘干技術落后等方面。
1.土地小規模耕作制約了機械化的發展渭南農業生產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一家一戶小塊種植,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和推廣,所以田間作業機具以中小型低技術含量機具偏多,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還處在引進試驗示范階段。現用的主要是18馬力~50馬力拖拉機,150型~200型的旋耕機和還田機,大部分播種機是中小型半精量播種,幅寬在1.2m~2m之間,大多采用手工靠經驗調節播量和施肥量,加上農機戶購買機具主要是傳統作業機械,粗放式作業,農民對作業要求低,所以導致了好多作業效果差、性能不穩定的機具還在使用。
2.旋耕整地問題多小麥或玉米播種前采用旋耕作業,旋耕作業雖然具有碎土能力強,作業效率高,利于混合肥料和掩埋殘茬等優點,但作業深度不超過15cm,導致犁底層上升,耕作層變淺,影響根系的下扎和生長發育;同時旋耕后土壤呈松軟狀態,保墑性差,抗倒伏能力降低,作物根系懸在空隙中,吸收水分養分困難,導致苗小苗弱,嚴重時出現死苗。旋耕刀飛速旋轉殺死了大部分蚯蚓,降低了生物松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影響作物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3.免耕播種技術不規范主要是播種量普遍偏大,玉米品種一般密植的要求是每畝播種4400粒左右,而農民現在都要求播到5000粒以上,又不間苗,密植導致苗弱稈細棒小,影響了玉米產量。小麥大多為半冬性品種,按照適宜播期,播量應控制在每畝10kg左右為宜,多不超過12.5kg,農戶在實際播種中普遍加大播量,不少田塊畝播量超過15kg,甚至達到17kg以上,不僅使生產成本增加,而且造成基本苗過多,群體過大,對培育年前壯苗不利。同時還存在播行太窄、播種太深等問題,一般行距只有15cm~18cm,容易形成提早封行,田間密閉,給倒伏埋下隱患。在旋耕作業地塊,不少田塊小麥播種深度超過6cm,由于鎮壓不實,根系懸空,嚴重時出現死苗,造成嚴重的缺苗斷條現象。
4.植保機械落后調查顯示,作物病蟲害防治大部分以手動噴霧器為主,幾乎農民家家都有手動噴霧器,質量參差不齊;電動、機動噴霧器及其他先進施藥器械,受銷售價格、使用成本等因素影響農民使用積極性不高,很少有拖拉機懸掛式噴霧機或其他機動噴霧機械;有些專業合作社購買了植保無人機和大型噴霧機,但受一家一戶小面積種植的限制,還不能用于更多的農戶。隨著現代農業深入發展,老舊噴霧器械亟待更新,需大力研制適宜于小型家庭的植保機械,器械質量與市場服務亟待規范,農民施藥水平亟待提高。
5.烘干技術剛剛起步由于糧食烘干設備一次性投資大,投資回收期較長,糧食品質上差價不明顯,加上糧食種植經營屬于一家一戶規模小,機械干燥無法獲得更好經濟效益。所以,渭南市糧食烘干基本上還是采用自然陽光在曬場上翻曬的方法,機械烘干技術剛剛起步。
四、發展思路與對策
1.以項目帶動促進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發展近年來,渭南市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項目、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和農機科研開發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項目,為實現全程機械化奠定了群眾基礎,做好了宣傳培訓,提供了機具資源,縮短了小麥玉米實現全程機械化進程,推動了項目區成為農機化科技綜合集成的應用基地、管理服務機制的創新基地和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示范基地,項目區各區域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2.強化試驗示范,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模式大力推廣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進先進的作業技術、先進的機具、加大培訓力度,通過召開新機具、新技術現場演示會,加強機械耕整地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化肥深施技術、精少量播種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高效植保技術和聯合收獲技術等技術集成試驗示范,集成先進技術,組裝配套形成一條龍機械化作業體系,覆蓋示范園區作業全過程。通過實施多種技術路線和不同新機具的適應性試驗,根據作業效果及產量分析,優選先進適用的機型,確定合理的技術路線進行大面積推廣,探索完善適宜全市乃至全省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模式。
3.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積極探索適應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新思路,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載體,通過土地承包、土地托管、訂單作業、農機購置補貼等形式,鼓勵農機合作社積極開展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強與農機大戶、農機生產企業和科研、教育等部門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形成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加快新型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推廣進程,形成農業生產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為實現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的普及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4.改進玉米種植模式,引進先進玉米收獲機械玉米生產關鍵環節技術是玉米的高效機械化收獲,大力推廣玉米機械化收獲首先是要改進玉米種植模式,規范玉米種植技術和行距,以適應玉米聯合收獲機在狀態下作業;其次是提高收獲機生產水平和產品適應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對技術成熟、性能穩定的機具,采取政府推動與市場引導相結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購機補貼資金,進行大力推廣。
5.增加小麥免耕播種補助,提高小麥免耕播種機性能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難點是小麥免耕播種,小麥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需要與7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相配套才能滿足工作需要。農機手實施小麥免耕播種技術大約需要一次投入10萬元左右來更新設備。所以各級農機部門應對購置小麥免耕播種機的農戶提高補貼比例,增加小麥免耕播種機的擁有量。
6.建立植保作業服務隊,大力倡導植保專業化防治噴施農藥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體力勞動,特別是玉米成株期,根本沒法噴施農藥,勞動強度大、難度大。為了保證病蟲草害防治效果,除了研制操作簡單的高效噴霧器外,還應該建立植保作業服務隊,大力倡導植保專業化防治,以購機補貼為抓手,積極引導和鼓勵各種組織和個人開展植保作業服務,采取持證上崗、統一組織服務方式。隨著集約化種植、土地流轉和跨區作業的開展,條件允許情況下大面積防治采用小型飛機噴灑農藥,可以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防治效果。
7.大力發展烘干技術由于小麥玉米從收割到銷售儲存的后一個環節是烘干,為從根本上解決種糧農戶靠天晾曬、靠天吃糧的問題,應該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廣糧食機械化烘干技術,對購買機械化烘干設備的農戶,積極組織開展烘干機械化技術培訓,強化示范作用,不斷提高機械烘干的普及率,按照國家規定高補貼額敞開補貼,調動種糧農民使用烘干機械設備的積極性,為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保障。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