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隨著A(人工智能)B(區塊鏈)C(云計算)D(大數據)四大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落地應用,農業機械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日前,“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辦,中國農學會發布了《2019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報告,展示10項重大新技術、10項新產品以及雞個體生產性能信息采集智能設備、全自動辣椒除柄裝備等10項新裝備。在此,筆者主要圍繞家禽、水產養殖領域的三款智能化裝備展示話題。
雞個體生產性能信息、采集智能裝備
突破三大關鍵技術難點
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農業發展趨勢下的家禽養殖業同樣面臨著精細化飼養的問題。如何做到料槽內飼料分布均勻,讓每只雞采食到滿足它生長需求的飼料,又不造成飼料的浪費呢?
在以家庭為單位的飼養模式和小規模飼養模式中,簡單明確的解決方法就是人工勻飼料,飼養管理人員用手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把飼槽內的飼料翻動均勻,費時費力。而在一些大型養雞場,則開始追求機械化養殖,將現代化科學技術知識應用到家禽飼養設備(即雞群自動化飼養設備)中,實現人管設備、設備養雞。
但是,相對于大型動物的采食量記錄,小個體動物的操作難度顯然要大得多。由河北農業大學研發的雞個體生產性能信息、采集智能裝備綜合利用自動控制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GPRS網絡和 Internet 網絡通信技術以及專家系統技術,創新車載采食量計量裝置與個體精準飼喂裝置,可以同時多點收集采食量數據,在經過個體識別、噴碼、收集、標記、掃碼、稱量等程序后,還能實現數據的可追溯。
該成果突破了小個體精準飼喂,生產性能參數自動獲取、種蛋自動標記三大關鍵技術難點,提高了蛋雞精準飼養智能化水平,實現了種雞的生產方式從傳統的以人力管理為核心到以機械化精準飼喂、智能監測為核心的轉變。
南極磷蝦脫殼設備
近年來,極地低溫海域無污染的南極磷蝦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南極磷蝦是南極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也是人類巨大的蛋白質儲庫。未來南極磷蝦資源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密切相關,國家已開始啟動建造專業化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隊,已經列入“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路線圖計劃,成為高新技術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十四項重點產品之一,也是我國遠洋漁業重點發展的兩種船舶裝備之一。
事實上,隨著漁業裝備與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高值產品的研發成功,南極磷蝦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正日益受到關注,上已經形成以生態型高效捕撈技術支撐、高附加值產品驅動、集海上捕撈與船載加工為一體的全新型南極磷蝦產業。相對而言,我國的南極磷蝦產業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
業內專家指出,磷蝦冷凍質量和磷蝦脫殼技術裝備水平有待提高,深加工生產設備更是亟待研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研發的南極磷蝦脫殼設備創制了南極磷蝦脫殼機,建立了船載蝦肉加工生產線,在專業化南極磷蝦船載加工裝備研制領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魷魚高效節能釣捕裝備
實現魷魚釣捕高效、節能、裝備國產化
我國遠洋魷釣漁業起步于1989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遠洋漁業單個種類捕撈產量高頗高的產業,作業海域遍及西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三大世界魷魚生產漁場。
目前,隨著漁業資源的不斷衰退,對漁業資源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出于對環境的保護以及維持世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對魚類行為的研究進一步加深,爭取研制出更加高效、環保的友好型漁具。
集魚燈作為光誘魷釣作業中重要的
輔助設備,其集魚燈的種類、功率和布局等直接影響到誘集魷魚的效果。不同魷魚類具有不同的趨光特性,同時不同的海況條件(也對魷魚的趨光特性產生外部影響。因此,燈光魷釣作業中,選擇合適強度的燈光是魷釣作業中一個重要研究內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發的魷魚高效節能的釣捕裝備,基于魷釣漁業中核心裝備集魚燈和魷魚釣機的協作研發,實現了魷魚釣捕的高效、節能和裝備國產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