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浙江省各地多措并舉保障生豬生產

2019-09-20 17:58:07 來源:農機網整理發布 閱讀量:40092 評論

  【農機網 市場行情】 豬肉是我國“菜籃子工程”的典型代表,豬肉產品的正常供給與民生息息相關。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和進口限制的影響,我國生豬產能大幅下降。當前,浙江省多地積極采取措施保障生豬生產。
 
  紹興市柯橋區扎實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 積極保障生豬產能
 
  在柯橋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扎實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積極從源頭保障生豬產能,穩豬價,保民生。一方面,積極落實各項非洲豬瘟防控政策,加強對非洲豬瘟的監測和排查工作,至今尚未發現一起非洲豬瘟疫情和疑似病例。全面禁止泔水飼喂生豬,指導規模化豬場制定一場一策方案,開展“百場,千場提升”行動,提高養豬場抵御風險能力和生豬飼養生產水平;另一方面,我區認真做好跨境生豬的調入備案與核查工作,對外來生豬的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做到“批批抽,頭頭檢”,加強屠宰檢疫監督和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有效保障區內豬肉及豬肉制品的正常供應。
 
  諸暨市對生豬規模養殖場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情況專項調查
 
  近日,市農業農村局、紹興市生態環境局諸暨分局分別抽調工作人員分成4個調查小組,對全市78家生豬規模養殖場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情況專項調查。本次重點調查內容為污染治理設施是否完好并正常運行,農牧對接是否緊密,糞污是否高水平資源化利用,檔案記錄是否規范完整等。
 
  調查發現,通過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等工作的開展,備案的78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已全部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并正常運行。同時,養殖場通過與種植基地簽訂糞污消納協議、建設堆糞設施、建立雨污分流系統等方式提高了糞污綜合利用率,能夠及時進行檔案記錄。調查中發現部分消納協議由于簽訂時間過久,消納主體發生變更但未進行更新導致與糞污消納臺賬不符,已督促養殖場業主及時簽訂新的消納協議。
 
  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渠道不暢,不但形成環境壓力,也影響畜牧業生產發展,而針對畜禽養殖糞污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和工業化處理不但解決了畜禽養殖污染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畜牧業綠色發展。
 
  嵊州市進一步加強生豬雙向供給保障
 
  嵊州市目前共有生豬養殖場362家,存欄17.81萬頭,今年1-8月出欄生豬17.3萬頭,同比增長1.85%,實現生豬產值4.54億元,同比增長10.84%。預計今年全年可出欄27萬頭,自給率近160%,列全省縣市區前列,為紹興市輸出型生豬供應縣市。1-8月份,在保障本市供給的同時,向紹興、寧波、溫州等地供應生豬5萬余頭,有效推進了我省縣(市)級保障生豬供應工作。其主要措施有:
 
  一、規范“源頭整治”保障生豬免疫防線
 
  1.建立“1+3”模式規范屠宰場管理。該市自2017年以來,全面取消了未取得《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動物防疫合格證》、《生豬定點屠宰證》的3家鎮、村級小屠宰點,建立了“1個市級+3個鎮級”定點屠宰場,全面升級辦理。按照“防疫到位、環境兼容”的標準嚴格生豬準入門欄,對進場屠宰的生豬實施“車車檢”和“每頭必檢”,由官方獸醫對檢測結果進行全程監督。今年以來,及時檢疫病豬88頭,屠宰合格率連續8年保持100%,全市生豬帶病上市率0%。
 
  2.開展“百場示范,千場提升”行動。該市于今年5月專門出臺了《嵊州市關于開展生豬產業全鏈條嚴管“百場示范、千場提升”行動的通知》,從入場管控、飼料衛生、基礎設施、養殖管理、出場管控等方面篩選,將規范化管理的2家生豬養殖企業作為明星養殖場進行示范,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制定“一場一策”改造提升方案,逐步引導36家規模養豬場改善動物防疫水平,目前為止已有18家完成改造。
 
  3.嚴格“非洲豬瘟”疫病防控監察。該市通過第三方現場速測,對全市863家散戶進行地毯式排查,對存在泔水喂豬等現象的散戶進行跟蹤式監督整改。今年以來,已辦理依法應當檢疫而未檢疫、違規調運等案件8起,共罰款37250元,2018年以來,共整改問題39起,整改完成率100%,切實保證了全市的生豬供應質量。
 
  二、創新“綠色智控”拓展生豬產業經濟
 
  (一)利用大數據實現全過程智能化監控。該市自2017年起正式啟用畜牧養殖智能監控系統,該系統由視頻監控系統和沼液監測系統兩部分組成,覆蓋全市362家存留生豬養殖場,對養殖場污水處理點、養殖舍、場區等位置進行監控,對沼液池進行參數采集、監測及預警。至目前,該智慧監控系統已全面接入養殖戶手機端,養殖戶可時間全面獲取生豬狀況,并通過大數據暢通開展實時交流問答和防疫問診。
 
  (二)建立新模式實現養殖業與農業雙贏。針對生豬糞便等污染物處理上,該市采取“養殖場+服務組織+種植基地”模式開展農牧對接服務,將生豬養殖場納入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鏈,建立“豬-沼-農作物”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政府牽頭成立了沼液服務組織,為豬糞收集和沼澤運輸配備了26輛沼液運輸車,對200多家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免費提供沼液和豬糞的收集服務,解決了養殖場沼液處理的難題,實現“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目前,該市已建成12個農牧結合產業示范區,共計面積1.8萬畝,平均每百只生豬能滋養15畝田地果園。
 
  (三)引進豬糞處理新技術實現綠色供應。該市引入社會資本與科研機構,合作研制"罐式密封發酵機”,可以將畜禽養殖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農家肥,在大量減少異味的同時,占地面積僅為傳統處理設備的十分之一,且有機糞便處理率達到了100%,在解決了豬糞污染的同時部分解決了畜禽場臭氣外排的難題。養殖大戶普遍表示滿意,如嵊州市嵊德牧業有限公司反映,該養殖場存欄豬為1萬頭,配套一臺100m3發酵機,電耗加人工每天約500元,生產的有機肥每天2.5噸,以低每噸1000元計,收支相抵每天可產生2000元收益,豬糞實現零排放,在消除惡臭的同時,持續高溫也除去了各類病原體,實現了環境、效益雙贏。
 
  三、引進  “規模優企”實現生豬規模供應
 
  1.政府牽線引進高新項目。該市根據生豬養殖規模化、智能化發展的思路,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升級,目前在談的網易味央(嵊州)生態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將于近期簽訂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為10億元,建成后將擁有多個養殖區、綜合管理中心、有機肥加工廠、飼料加工中心、種養結合示范區、豬肉產品精加工廠、體驗觀光區等,預計生豬年出欄數將達50萬頭,將有助于生豬供給鏈的進一步穩定。
 
  2.逐步轉變生豬產業結構。該市自2014起,按照“關停一批、提升一批、引進一批”的思路,將該市生豬產業結構由原先的低、小、散向高質量、高水平、規模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經過5的整合提升,先后關停低、小、散養殖場2366家,留存養殖場中有362家養豬場年出欄數低350頭以上,高實現25000頭出欄數。三年來,該市生豬供應量持續保持在27萬頭以上,自給率保持在160%。

  本文由農機網整理發布,資料來源: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