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近期大家在飯桌上討論多的恐怕就是豬肉了。近一段時間以來,全國的豬肉價格上漲嚴重,眾多網友調侃“豬肉貴到吃不起了”、“二師兄的肉比師傅的還要貴”……
今年3月份開始,我國豬肉價格持續上漲,7月份以來漲幅擴大。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白條豬價格已經連續13周上漲,從6月初的每公斤不到20元,一路走高,上周突破了30元,達到每公斤31.08元,而這個價格和去年同期相比漲幅超過了65%。在我國,豬肉消費大約占到國民肉類總消費的60%。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豬肉價格迅猛上漲呢?
首先,非洲豬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去年8月3日,遼寧沈陽發生我國首起非洲豬瘟疫情以來,一年多時間疫情就席卷了全國31個省(市、區)。非洲豬瘟雖然對人類無害,但對豬卻是致命的疾病,受疫情影響,養殖戶補欄積極性嚴重下降,導致了存欄量的下降。生豬供應減少了,但豬肉需求卻沒變,這是導致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悉,目前中國25個省區的豬瘟疫區已經全部解除封鎖。疫情雖得到控制,但疫情的大后遺癥——肉價上漲,短時間內恐怕無法平息。
除非洲豬瘟之外,還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即“豬周期”)的影響導致現在供求偏緊的形勢。
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豬肉價格高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到很低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就算沒有非洲豬瘟,我們每隔一段時間也是要經歷一次豬肉漲價的。
今年豬肉價格持續上漲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非常關注肉價的上漲,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價格。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全國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穩定恢復生豬生產,確保豬肉供應和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發改委、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也相繼密集出臺政策,從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方面采取辦法,穩定豬肉價格,落實相關補貼政策,支持生豬補欄增養,并將適時投放中央儲備豬肉和牛羊肉。
9月3日,財政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支持做好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有關工作的通知》,2019年中央財政適當增加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規模,調動地方盡快將增產潛力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在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政策上,將由現行按年度結算調整為每半年結算發放一次,縣市要在3個月內將補助資金給付到位,切實減輕養殖場(戶)墊資壓力。
各項政策紛紛出臺,但見到效果還需要一段時間。和雞鴨等禽類相比,生豬的生長周期較長,從懷孕、育肥到出欄,大約需要13個月。所以雖然今年下半年開始,非洲豬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生豬生產也在積極恢復,但短時間內豬肉價格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尤其是當前馬上進入中秋和國慶的雙節,正值豬肉消費的高峰,大家恐怕還要再吃一段時間的高價“豬肉”。
那么,從長遠眼光看,如何才能保障豬肉供應和價格的穩定?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楠認為,從產業振興上來看,主要的還是要規?;蜆藴驶B殖。對于規模較大的養殖戶,要提倡建立養殖小區,擴大標準化、規模化程度;而對于規模較小的,可以發展現代化的家庭牧場,實現標準化,來維持穩定的效益。姜楠還認為要優化生豬產業的布局。之前,生豬運輸,各省之間都是活體運輸。而現在,在大物流、大流通、全產業鏈發展的形勢下,可以從運豬轉向運肉,既能提升產業效率,也有利于疫病的防控。
總之,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一樣,要穩定、發展,實現規?;藴驶潜刈咧?。等我國生豬產業現代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不懼非洲豬瘟這些“妖魔鬼怪”帶來的價格猛漲了,百姓也都能吃上品質放心、價格適中的豬肉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