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安徽小麥已收獲1222萬畝 進度為28.4%

2019-06-04 16:40:18 來源:農機網整理發布 閱讀量:32664 評論

  【農機網 地方農機】截至6月2日16時,安徽省已收獲小麥1222萬畝,進度為28.4%。當日投入聯合收割機4.53萬臺,收獲219萬畝。據省農業農村廳農機管理處負責人介紹,目前皖南地區收獲近232萬畝,進度過八成;江淮之間收獲480萬畝,進度過五成;皖北地區大規模收獲剛剛啟動,已收割510萬畝。小麥主產區六安進度過九成,合肥過八成,淮南近五成,阜陽近四成,滁州近三成。
 
  阜陽市今年小麥面積754萬畝,其中專用品牌小麥143萬畝。預計投入聯合收割機2.4萬臺,機收率穩定在99%以上,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95%以上。目前全市已收割282萬畝。
 
  亳州市710多萬畝小麥陸續開鐮,農民正在搶抓當前晴好天氣收割。全市將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2.28萬臺、粉碎還田機1.5萬多臺、打捆機1700多臺。建立縣區、鄉鎮、村村之間的協作支援機制,加強安全生產督查,預防重特大農機事故和火災事故的發生,保障“三夏”農機化生產順利進行。
 
  蚌埠市設立7個跨區作業接待站,成立38個農機維修服務隊,配備維修車輛開展巡回流動服務,保障參加小麥搶收的農機具正常工作。充分發揮農業機械主力軍作用,合理調度全市1.7萬臺聯合收割機參與夏收,千方百計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省農機推廣總站赴多地開展“三夏”指導服務活動
 
  圍繞“三夏”農機化生產,開展技術指導服務。5月28日至31日,按照省農業農村廳統一部署和要求,省農機推廣總站站長江洪銀研究員帶領有關技術人員赴六安、淮南開展“三夏”指導服務工作。指導服務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小麥長勢及“一噴三防”成效,實地走訪糧食生產企業、作業機手和農戶詳細了解掌握各地夏收夏種進度和小麥收購情況,并就秸稈綜合利用、水稻育插秧等農機化技術應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指導服務組指出,各地要做好機具保障與農機作業安全工作,搶抓有利天氣加快午收進度;要進一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大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加強訂單生產兌付和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等工作促進水稻生產,切實把“三夏”工作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圍繞赤霉病防效熱點,開展技術路線探索??傉炯夹g人員日前赴懷遠縣開展不同耕種條件下對小麥赤霉病發生影響測定活動,獲得手資料,通過對試驗數據的分析探索在不同耕種條件下小麥赤霉病發生的程度狀況,尋求具有代表性的、穩定可靠的耕種機械化技術路線及機具配套方案,達到降低傳統生產作業模式赤霉病發生概率,以實現增產增效的目標。
 
  圍繞主推技術推廣,開展技術觀摩培訓。近日省農機推廣總站副站長郭穎林應邀赴廬江參加了合肥市數字農機戰“三夏”現場觀摩會,會上演示了互聯網+小麥機械化收獲、植保無人機飛防與撒肥、秸稈機械化打捆、互聯網+機械化秸稈還田、互聯網+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等主推農機化技術,為三夏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外,總站在“三夏”期間還派員赴有關市縣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強化了參訓人員的專業服務技能和農機化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了技術推廣服務水平。
 
  廬江縣預計收獲小麥30萬畝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三夏”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按照《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三夏”農機化生產工作的通知》要求,日前,廬江縣“三夏”農機化生產現場會召開,預示廬江縣“三夏”農業生產正式拉開大幕。
 
  通過推廣全程機械化,全面開展搶收、搶種工作,實現夏糧歸倉,應種盡種。今年,全縣預計收獲小麥30萬畝,收獲油菜10萬畝,一季稻種植60萬畝。目前,廬江縣農機部門已組織3200臺收割機、3100臺拖拉機、700臺插秧機,全力奮戰在“三夏”生產線,確保“三夏”農機化生產順利進行。為奪取糧食豐收、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服務。
 
  霍邱縣“三夏”小麥機收率將達 99%
 
  據了解,今年“三夏”,霍邱縣搶收搶種的重點是沿湖、沿淮區域,該縣計劃投入各類農業機械8.5萬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5000臺(含引進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200臺)、插秧機1200臺、直播機1000臺、大中型拖拉機7000臺。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7—10天基本完成全縣125萬畝小麥收獲任務,機收率將達99.9%以上。
 
  霍邱縣結合實際,科學制定了《霍邱縣2019年小麥搶收應急預案》,提前謀劃,密切關注暴雨等天氣預報,認真做好聯合收割機、谷物烘干機等應急作業能力儲備。同時,依托鄉鎮農機站和農機合作社,組建小麥搶收應急服務隊15個,由該縣農機發展中心統一調度,實現南北對口支援,重點保證沿湖、沿淮區域小麥搶收。小麥搶收應急服務隊要注重就近幫扶服務,積極為軍、烈、孤、困、寡和外出務工等“六戶”實行優先、、優惠“三優”作業服務。
 
  本文由農機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安徽日報、安徽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廬江縣農業農村局、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