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政策導讀】國務院辦公室于2018年12月19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在吹風會上就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到的“持續改善農機作業的基礎條件,支持丘陵地區農田進行宜機化改造”的問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回答了記者提問。
現狀: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率不足40%
*,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占比過半,覆蓋的人口已超過60%,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區域,但是農作物的機械化發展程度卻極不匹配。我國的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是66%,但是丘陵地區卻不到40%。
一方面來說,丘陵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農機作業缺乏基礎條件,機耕道的缺失為農機具上山下田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來說,丘陵山區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得耕地較為分散,破碎化程度高,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散戶的購機能力有限,同時破碎而高低不平的地塊、品種繁多的農作物類型、多樣化的生產模式都對農機裝備的適宜性、可靠性及配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成為了國家整體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
作為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的分布地,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實現全面全程機械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也是《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的重大行動計劃之一。如何平衡平原地區和山區丘陵的發展問題,應當著眼于薄弱區域,從“補齊短板”入手,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
實踐:重慶丘陵耕地宜機化改造的有益探索
“一畝三分地”的傳統耕作形式在現今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而言顯然具有局限性,而2014年《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印發,要求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五年內完成承包經營權確權,則是進一步解決了這個問題。
國家支持鼓勵農民通過轉包、轉讓、入股等多種方式出讓土地經營權,將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群體流轉,他們對于農業機械的購買和使用能力也較散戶而言更為強大,農業規模化經營和丘陵山區耕地的宜機化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
與此同時,張桃林還提出了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我們從順應機械化作業要求來入手,改善農田基礎條件。在這方面,重慶丘陵耕地宜機化改造做出了有益探索,許多巴掌田、雞窩地,現在通過整理也能夠進行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為丘陵山區開展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據了解,重慶市農委從2014年開始試點高標準農田地塊宜機化建設,效果明顯;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推廣;2017年,對10萬余畝山地進行了宜機化改造;2018年,通過農發資金啟動近60個項目,計劃改造7萬余畝土地。
措施:重點緊抓三項工作
關于丘陵山區耕地宜機化改造,張桃林指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圍繞三項工作進行。
一是修訂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土地綜合整治等方面的制度標準,進一步明確田間道路、田塊長度寬度等宜機化的要求,宜機化作為重要內容和指標,納入規劃范圍。
二是統籌中央和地方各類相關資金以及社會資本,推動田塊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和互聯互通,這些都是在這幾年探索過程當中總結出的經驗,為農機通行和作業創造條件。
三是重點支持丘陵山區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因地制宜,兼顧科學與效益,同時考慮考慮到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等諸多方面影響,綜合統籌抓好這項工作,加快補齊丘陵山區機械化基礎條件這塊短板。
編后語: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解決了耕地零散分布,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還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改善了生態環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完成1575處重點中型灌區的節水配套改造;畝均糧食生產能力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吹風會上主要提到了改善農田基礎條件對于山區丘陵機械化發展的積極作用,但還應當在適用農機具研發、試點地區示范、政策體系完善等層面下功夫,部署具體措施。
借用中國農機展“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專題報告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副站長涂志強的話來總結,就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規劃、開展宜機化土地整治、加強產學研推協同推廣、注重農機農藝融合、集成創新機械化技術模式、圍繞“五區一園”試驗示范、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能力等發面發力,加快丘陵山區農機化技術推廣。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