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編輯視角】11月7日-9日,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這個“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再次匯聚目光。撐著油紙傘緩步走在青石板小路上,不遠處是一座座古樸的小橋,烏篷船從底下悠悠搖過,透過迷離的煙雨似乎穿過了時光長河看到了古鎮的過去和未來。時間、空間、科技在這個世界互聯網的舉辦地交匯融合,這座城市將厚重歷史感和現代數字化特征奇異地融合在了一起。
傳統與現代化融合的智慧江南
我們對于古鎮的印象是什么樣的?老石板、舊巷弄、熱鬧的集鎮、雕花的木窗、斑駁的墻壁……古老而沉靜。但是當這座古老的江南小鎮邂逅了求新求變的互聯網后,逐漸打破了我們對于它的認知。在這里,2G/4G無線網絡“廣、深、厚”、多維度的立體網絡,道路、景區100%全覆蓋;智能停車、智能水質監測、智能消防等物聯網應用相繼呈現;傳統與現代化在這里交鋒,而后融合共存。
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采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并為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發展,這個傳統而古老的行業也面臨著傳統與現代化的交鋒。
1949年至1980年,“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一論斷提出,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白手起家”;1981至1995年,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機工業開始大規模結構調整,適合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小型農機具、農用
運輸車等應運而生;1996至2003年,農業機械化跨區機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始現出端倪,
聯合收割機異軍突起;2004至2014年,此階段被視為農機行業的“黃金十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拉動農機行業發展;此后,農業生產對農機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對農機作業要求也愈加精細。
從典型的鐵犁牛耕式作業到農業機械的不斷投入使用和推廣,如今,農業機械化更是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標志之一,我們看到了傳統行業在現代化發展中的方向與希望。
“智慧農機”已從概念變成現實
本次互聯網大會,烏鎮創造性地提供了智慧AI客房。在這里,用戶出行前在線上預訂房間和支付費用,到店后憑借身份證和“刷臉”就能通過門禁道閘入住。在房間內,有智能家居和智能電力監控,電燈可以自動開關,窗簾可以自動調整,無線充電器可以在20厘米內自動充電……傳統的酒店服務也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進入了智慧化管理時代。
烏鎮從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僅有的12家與互聯網、數字經濟相關的企業,發展到超過500家,未來,烏鎮還將有一大批傳統企業推進‘機器換人’和智慧化管理。事實上,進入農業4.0時代以后,通過網絡有效進行資源整合,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技術為支撐和手段將形成更加高度集約、高度、高度智能、高度協同、高度生態的智能農業。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對于農業機械的要求也在進一步提高。
當下,農機行業迎來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大變革,農業機械向著智能、節約環保、舒適便捷和個性專業方向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農業成為其在農業領域中應用普遍的領域之一。目前,相關智能化產品已經逐步從之前單一的智能平臺向農機作業控制領域發展,智能化農機裝備已由概念變成現實,深入到田間地頭解放農民雙手。
正如:隨著國內北斗自動導航、變量作業等農機智能終端的推廣應用,“物聯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在大馬力
拖拉機、收獲機及其它大中型動力機械上的應用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能夠實現機具定位、作業指引或自動駕駛、變量播種施肥、作業全程監控、生產調度決策等功能融合,提升機具作業和連續作業能力,大幅度提高農機作業效率。
小結:對比之前,再看如今被智慧氣息環繞著的江南古鎮,正發生著巨大改變。農機行業的發展也應當順時應勢,結合行業實際發展情況,將更多目光投入到智能農機裝備研發的方向上來,以應對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滿足未來農業發展需求。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