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編輯視角】農業現代化是未來農業的必然發展方向,縱觀歐美發達國家,甚至是日本,農業發達的前提都是實現了規模化,繼而是全面機械化作業,統一管理。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總體來看,全面推行農業機械化還受到一定阻礙。
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國情,人多主要是農民多,這決定了小農戶的大量存在,“一畝三分地”情況極為普遍。一直以來,小規模的農戶經營占主要地位,小農戶占農民群體的大多數。小農戶的大量存在,一是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大型農機具,二是由于地塊小,小塊農田不具備使用大型農機具的條件,生產效率較低,規模化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也不高。農民種糧收益和外出務工收入的剪刀差不斷加大,大量農民進城務工,造成土地經營分散、閑置、流動性差,甚至拋荒,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因此,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前提。
去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無疑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保障了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和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等權利,將“不動”的土地資產轉化為“流動”的活資產,有力地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對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今年開始,農業直補政策也發生了變化,補貼對象原來是“只要是種地的農民都能拿到糧食補貼”,現在對“只要是種地農民”進行了細分,主要看是不是有耕地承包權,因為很多農民土地流轉出去還一直想領取補貼,本該屬于土地流入方的補貼,讓流出方拿去了,這樣對土地流入方是不公平的,補貼政策改變后提高了土地流入方的承包積極性,有利于種糧大戶、農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從而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
另外,近年來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大量青壯年到城市務工,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導致部分農戶直接放棄了種地,也就是所謂的拋荒,勞動力成本高是農戶拋荒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把閑置的土地集中到種糧大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手上,不僅能解放勞動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能加快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快實現農業全面機械化。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目前,我國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了 4.71 億畝,占家庭聯產承包的耕地比例達到近 36%。同時伴隨著土地流轉的持續推進,我國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競相發展,總量達到 280 萬個;同時,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壯大,總數超過1270 萬人。在此趨勢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將不斷加快,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步伐也將隨之提速。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