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科技創新】近日,“智能高鐵發展暨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十周年論壇”上宣稱電子客票將于明年在全國推廣。乘客或可實現“刷手機”、“刷身份證”直接進站乘車,而不需要在乘車之前特意換取紙質車票。
代火車票是紙板火車票,這種車票使用的時間長,堪稱“爺爺輩兒”。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至上世紀90年代結束;第二代火車票是軟紙火車票,使用這種車票后,售票時間也由過去的手工售票快的每張96秒縮短至3至5秒;第三代火車票就是我們近年來使用的磁介質車票了,它利用磁介質記錄票面信息,可在自助檢票機上使用,快10秒就能通過;第四代火車票就是無紙化火車票——身份證,這是一次重大升級,免去了去售票廳的人工窗口和自動售票機前排隊等候的環節,使人們出行更加便利。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都一致選擇了更加快捷便利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國農業從典型的鐵犁牛耕式作業到農業機械的不斷投入使用和推廣,而今,農機行業也正迎來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大變革。
刀耕火種到鐵器的使用
早已經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有了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他們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后用火焚燒后播種,這樣可以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后不再施肥。
后來鐵制農具的發明和使用以及犁耕的推廣、以及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中國古代農業從原始向精耕細作發展。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鐵犁牛耕都是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工業革命之后,法國的阿拉巴爾特和美國伊利諾斯州的R·C·帕爾文分別在1856年和1873年發明了早的蒸汽動力拖拉機;1889年,美國芝加哥的查達
發動機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臺使用汽油
內燃機農用拖拉機——“巴加”號拖拉機;1906年,霍爾特創辦的拖拉機制造公司制造出世界上早的以汽油內燃機為動力的履帶式拖拉機。
后來,拖拉機傳入了中國市場。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購進兩臺拖拉機并由瑞豐公司經營,在訥河的訥漠爾河南段自行收價代墾,這是黑龍江地區早輸入的農用拖拉機;1912年,浙江省政府從美國購回2臺鐵輪水田用拖拉機,后交給浙江大學農學院實習農場。
現代化農機發展
新中國建立,中國農機“白手起家”,不斷發展壯大。30年間,逐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較完整的農業機械保障服務體系,廣大農民群眾對于應用農用機械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積極投身農業機械的初始建設當中,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有了基礎性的進步。
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機工業開始大規模結構調整,適合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小型農機具、農用運輸車等應運而生。農機行業開始蓬勃發展,在2004至2014年進入了農機行業的“黃金十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拉動農機行業發展,國家的政策制度成為農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
農機智能化大變革
農業4.0時代,通過網絡有效進行資源軟整合,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技術為支撐和手段形成了一種高度集約、高度、高度智能、高度協同、高度生態的智能農業。在這個背景下,人們對于農業機械的要求也在進一步提高。
我國農機迎來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大變革,農業機械向著智能、節約環保、舒適便捷和個性專業方向不斷發展。共享農機、農機無人駕駛等新形式層出不窮,無數農機人在為農機行業的發展發光發熱。
此文由本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中經網海南、農機1688、農機通,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