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政策導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18年2月4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由新華社受權發布。
鄉村振興講究的是實干
《文件》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
“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件》從這幾方面著手做出指導,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打好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文件》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農民成受歡迎的職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國家將加大對新興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振興工作中;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機制;研究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
農村成老人養老舒適地
《文件》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
另外,《文件》還提出,要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俊說,這不是讓城里人到農村買房置地,而是要使農民的閑置住房成為發展鄉村旅游、養老等產業的載體。
結語
農業部新統計,互聯網+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到農業增加值的14%;鄉村旅游產業占到8.9%;新產業新業態對農業農村社會總產值的貢獻率超過了20%。新時代的鄉村自來水普及率已經提高到79%;通硬化路的村超過98%。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已達到80.4%,65%的村對垃圾進行了處理。
互聯網+,休閑觀光旅游等這些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另外,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曾經臟亂差的農村環境也在加速改善,讓鄉村居住環境也變得更加舒適。2018《一號文件》的出臺,讓鄉村成為了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資料來源:新華社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