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 秸稈問題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每年豐收季也是農作物秸稈的豐收季,與往年燒秸稈的處理方式不同,近年來,各地對秸稈“寬容”許多,不再燒秸稈,而是把它當“寶貝”,能換錢的“寶貝”,隨著人們對秸稈的了解,秸稈的利用價值也越來越顯現出來。2014年,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編制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目錄》發布,提出了秸稈資源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飼料化和基料化等“五化”利用途徑。
肥料化——秸稈肥料化生產是控制一定的條件,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工廠中實現秸稈腐爛分解和穩定,終將其轉化為商品肥料的一種生產方式,其產品一般主要包括精制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的兩種產品。利用秸稈等農業有機原料進行肥料化生產的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產品在改良土壤性質、改善
農產品品質和提高農產品產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顯著的效果。近些年來化肥大量投入使土壤的理化性質變差,且影響了作物的品質以及產量的可持續性提高,而秸稈肥料化生產的產品有增加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和 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減小土壤的容重和增加總空隙 度,保持作物持續增產等作用,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方法。
燃料化——秸稈成型燃料。是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后,在秸稈壓塊設備中采用加壓、加熱的方式,將秸稈壓縮成型,為農村居民提供生活用能源,或作為工業鍋爐和電站的燃料。
農作物秸稈預處理→干燥→粉碎→混料→成型、碳化(木炭)→使用(配備專用爐灶)。
(1)農作物秸稈的處理。適時收割農作物,將劣質、腐爛以及變質的秸稈去除,篩選出可用秸稈。一般情況下,剛收割的秸稈水分含量較高,應干燥脫水。一般采取自然干燥的方法,將秸稈擺放在地面上,利用太陽光曝曬脫水。
(2)秸稈的粉碎、混料。為了得到理想的壓制效果,需要將秸稈切碎。另外,一些粒度較小的農作物種皮、外殼等可以不粉碎直接使用。將粉碎的秸稈充分混合均勻。如添加適量的粘合劑,可提高制品的強度。
(3)成型、碳化。成型是秸稈固化成型燃料技術中的核心環節,成型的方式主要有濕壓、熱壓和碳化成型三種。但其特點是成型燃料的密度大,便于貯存和運輸,容易著火,燃燒性能好,熱效率高,污染少。
原料化——秸稈人造板材生產技術。秸稈人造板是以麥秸或稻秸等秸稈為原料,經切斷、粉碎、干燥、分選、拌以異氰酸酯膠黏劑、鋪裝、預壓、熱壓、后處理(包括冷卻、裁邊、養生等)和砂光、檢測等各道工序制成的一種板材。我國秸稈人造板已成功開發出麥秸刨花板,稻草纖維板,玉米秸稈、棉稈、葵花稈碎料板,軟質秸稈復合墻體材料,秸稈塑料復合材料等多種秸稈產品。
飼料化——“用了玉米秸稈青貯的飼料后,我們飼養的肉牛比以前更壯實了!”山東省無棣縣小泊頭鎮梁鄭王村的無棣大草原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殿旭高興地說。據了解,從2013年9月起,無棣大草原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收購3000余噸玉米秸稈進行青貯,用于肉牛飼喂。
“青貯的飼料中有益菌、蛋白質、糖分和粗纖維的軟化功能都比較好,有助于提高肉牛各種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肉牛的生長速度和肉的品質。”林殿旭告訴記者,“通常一頭肉牛出欄要20個月左右,每頭能賣1.5萬元左右。現在用上秸稈青貯飼料,18個月左右就能出欄,錢一點也不少賣,肉質還好”。
梁鄭王村每畝玉米田僅秸稈就讓農戶能多收入200元左右,村里的養殖戶70%以上都采用秸稈青貯的方式養牛。
基料化——由于秸稈含有豐富的碳、氮、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且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為其基料化利用提供了便利。目前,利用秸稈作為基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種有平菇、雙孢菇、香菇、金針菇、木耳、雞腿菇、杏鮑菇等,栽培技術成熟,潛力很大。
從以上五種利用方式來看,秸稈綜合利用的前景很廣闊,但是由于我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不足,利用研究基礎比較薄弱,系統性、規模化技術研究欠缺,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缺乏,制約了我國秸稈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的推進。為了提升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關鍵是明確秸稈利用的主導方式。此外,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要加快制定農作物收獲留茬標準,降低違規焚燒的可能性。同時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對技術進行集成配套,加大機械設備開發力度,引進消化吸收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外先進裝備和技術。此外還需提高秸稈綜合利用附加值,突破秸稈乙醇、秸稈多糖單糖、秸稈淀粉生產等深層次技術障礙。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編輯整理
部分資料參考:中國新能源網、靖江市政府網、經濟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