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
中農博遠玉米機的研制起始于1960年,先后進行了長達6年,“文革”期間被迫中斷;1971年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以后,玉米收獲機械化掀起高潮,經歷了從引進、使用、仿制、改進國外樣機到基礎理論研究和自行設計兩個階段。截止到1983年,通過省級鑒定的玉米收獲機械有14種,地市級鑒定的有5種,其中僅有一種進行了小批量生產。從1961年開始研制,到1988年28年來,累計生產的各種類型的玉米收獲機1143臺,其中只有兩種機型生產量超過了100臺;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與佳木斯農機廠研制的牽引式三行立輥玉米摘穗機,累計生產178臺。1975年,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與趙光機械廠研制成功的4YW-2型牽引式臥輥雙行玉米摘穗機,該機型是中國自行研制的*玉米收獲機械,*了我國的空缺。八十年代開始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營農場興辦家庭農場,因玉米生產規模過小,曾一度使玉米生產機械化進進低潮。
中農博遠玉米機近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不對行收獲等技術難點上取得一定突破,玉米收獲機械的開發進進一個新的時期,以天津富康為代表的一批新產品問世,固然整體產量還很小,但市場已出現熱銷;另一方面,北方各省、市、自治區都進一步加強了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力度,在局部地區,玉米機收已開始步進發展的快車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現有的我國
中農博遠玉米機籽粒破損率、損失率、果穗損失率距現行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作業故障率均較高,特別是故障作業時間均較低。其中有制造和使用上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設計水平不夠造成的。目前大部分產品還處于多點試驗、示范階段,邊設計、邊制造,邊銷售、邊“救火”,少數企業的玉米聯合收獲機也僅小批量生產。生產廠家技術氣力多顯薄弱,缺乏技術積淀。產品存在破碎率高、可靠性差、均勻*時間短等題目,且大部分機型作業效率不高,均未達到設計效率要求,個別機型還存在收獲物雜質多、秸稈粉碎效果差等缺點。
可靠性是產品的生命力,需要學習著名產品認真求精的生產理念,與具有較好技術積淀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聯合協作,生產出性價比高、可靠性好、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由于我國中農博遠玉米機在生產和應用上都處于低級階段,未形成規模效益,因而價格和使用用度過高。玉米收獲機的結構比小麥收割機簡單,但市場價格上卻高于小麥收割機,玉米收獲畝收費也標準高于小麥。這也是玉米機械化收獲發展的“價格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