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玉米發酵成豬料
這項技術名叫全株青綠玉米發酵飼喂技術,持有者是山東省農科院畜牧所動物營養辦公室主任盛清凱。這項技術處理全株玉米做豬飼料,和一般全株玉米青貯技術相比,主要有兩大區別:
“*,是玉米收獲的時間。”一定要在籽粒乳熟期至臘熟初期就要收割,包括穗、果梢、葉、莖等。這時候的玉米秸稈粗纖維含量少,容易加工粉碎。
第二,粉碎后的玉米秸稈再進行發酵,發酵前,要添加外源有益菌,比如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發酵所需要的菌種數量很少,不是直接放到秸稈中,而是把菌種放到麩皮中先混合均勻,再按1:10的比例,加入秸稈中。
盛清凱介紹,這項技術是在原來生豬顆粒料發酵飼喂技術基礎上延伸發展起來的。在德州不少地方,經過兩年多的實驗,已經取得不錯的效果。郭洪波和于正河這兩個人的豬場,就是其中的實驗基地。
一頭育肥豬能省一二百元
郭洪波從2004年開始養豬,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現在豬場占地60畝,現有繁母豬500多頭,每年出欄商品豬12000-15000頭。去年,他從農戶手里收了全株玉米,做了50噸發酵飼料,“覺得沒喂夠”,于是今年夏天將流轉的100畝地,全部種了玉米,打算全部做成發酵飼料來喂豬。
于正河呢,更是個養豬的老把式——他已經養豬20多年了,現在豬場有能繁母豬100多頭。3年前,他就流轉了豬場旁邊的20畝地,今年也打算全部用全株玉米做飼料。對這項全株青綠玉米發酵飼喂技術,他非常熱心和細心,也非常有信心。“一頭母豬一年能降低成本2000元左右,并且還能提高產仔率、斷奶體重。”于正河對記者說,“一頭商品豬能降低成本100-200元,我去年出欄商品豬2000頭,光這一項就能節省30萬元左右。”
技術加實戰才是好經驗
一年省了這么多錢。于正河是怎么做到的呢?
于正河能做到這些,也是在盛清凱的下,自己善動腦筋不斷摸索的結果。
一是,全株玉米和顆粒飼料的搭配比例。全株玉米從收割到粉碎、打漿、發酵后,各項成本加一塊兒,每斤合0.2元;生豬顆粒料(以商品豬料為例)這兩年便宜的時候,一斤1.1元,貴的時候,1.5元左右。兩者成本差六七倍,怎么搭配才能既保證生長速度,又能減少疾病呢?經過這兩年的摸索,于正河根據豬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全株玉米發酵料的比例,母豬控制在30%-50%之間,育肥豬控制在10%-40%之間。
二是,研制出了專門的玉米秸稈打漿機。和全株玉米秸稈粉碎后做牛羊飼料相比,喂豬的飼料需要更細、更小,才有利于豬消化,市場上原有的玉米粉碎機根本不能滿足這一需求。于是,于正河與郭洪波一起機器生產廠家泰安市岱岳區泰峰農牧機械廠,將原來的粉碎機切刀改短、間隙調小、轉速調快,摸索出專門的玉米秸稈打漿機。
有了盛清凱的,郭洪波和于正河不僅用全株玉米發酵料喂豬,降低了飼料成本,還把豬場的廢棄物處理成有機肥用到了自己的地里,不用上一粒化肥,玉米長勢還格外得好。
在育肥豬日糧中添加20%發酵青綠玉米全株,在保障相同生長速度和出欄體重的前提下,節省飼料成本10%左右。在繁殖母豬的日糧中添加20-50%的發酵青綠玉米全株,繁殖間隔縮短,窩成活斷奶仔豬增加1頭-2頭,提高了母豬的繁殖性能。在常規疫苗防疫的情況下,全期很少使用藥物,降低獸藥費用40%左右,還保障了豬肉安全。青綠玉米全株發酵喂豬,豬糞還田種植玉米,實現了種養循環,還解決了農村干玉米秸稈在田間、地頭、院邊、村巷隨意堆放或肆意燃燒的亂象,大大減輕了農村環境污染。確實是一項重大技術創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會非常顯著。
目前該技術已列入*糧改飼重點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