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全區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及農機惠農政策培訓班在通遼市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各盟市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重點實施旗縣農牧部門分管農機工作負責人、農機和耕保部門負責人、農機技術推廣骨干等130余人參加。
培訓會上,自治區農牧廳張雨副廳長出席并做重要講話,全面部署2025年農機化重點工作。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黨組副書記 院長 自治區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組組長 路戰遠和通遼市農牧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洪江出席開班式。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主體和4個盟市農牧局代表做了典型發言。
此次培訓內容豐富,既有理論授課,又有現場觀摩。邀請了國家和友鄰省市區保護性耕作專家、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專家圍繞保護性耕作技術原理、技術模式、機具選型與使用維護深入講解。政策解讀環節,自治區農機業務骨干解讀了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和補貼資金提級發放互聯互通操作流程,同時,就保護性耕作長期監測工作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實施及驗收材料等提出有關要求。在現場觀摩環節,近距離觀摩了通遼市7種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現場作業演示;活動中,無人駕駛
拖拉機、無人植保飛機等現代智能農機產品參加了演示展示。技術人員還在現場對農機具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講解和示范,學員們紛紛與技術人員互動交流,就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現場學習氛圍濃厚。
內蒙古高質推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因地制宜,主推3種技術模式,實行差異化補助,推進“高質多補”。印發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引,總結形成“扎賚特模式”“額爾古納模式”“呼倫貝爾農墾模式”,明確關鍵環節技術要點。我區黑土地面積達4648萬畝。2020年以來,內蒙古已累計實施保護性耕作8180.76萬畝次,連續五年遞增并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設立21個保護性耕作實施效果監測點,從各地監測結果來看,不僅減少了秸稈焚燒,有效減輕了耕地風蝕水蝕,減少揚塵揚沙80%以上,對土壤有機質含量至少增加0.2-0.4個百分點,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強,出苗保苗率高,還節約作業成本16~90元,在糧食單產提升方面,植株增加1000~1200余株,抗倒伏的同時,產量增加17%以上,達到“噸糧田”,充分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多重效應。
下一步,內蒙古將繼續加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加強“農機四項補貼”政策實施監管,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不斷提升全區農牧業機械化水平,助力建設現代農牧業強區邁出新步伐。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